2025年春節假期過后,主產區糧食貿易加工企業陸續開工,玉米、大豆等秋糧購銷市場日趨活躍,在多重利好因素下迎來“開門紅”行情,價格普遍持續上漲。
糧價是百價之基。去年秋糧豐收上市后價格震蕩走低,近期企穩回升,糧價波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來走勢如何?本報記者深入部分主產區進行調查并采訪了相關專家。
多位專家意見表明,此前國際低價糧食的非必要逐利性進口,是導致去年國內糧價下行的重要原因。目前這一外部因素正在明顯緩解,同時多項調控政策持續發力,加之我國宏觀經濟韌性強,下游消費及市場預期向好,使得春節過后糧價普遍上漲。后期仍需多措并舉,鞏固糧價合理回升趨勢,穩定農民種糧收益預期,為春耕備耕和全年糧食生產打下良好基礎。中長期來看,我國糧食消費仍呈現剛性增長趨勢,供需將繼續保持緊平衡局面,千方百計提升糧食產能、全力以赴抓好穩產保供的勁頭一刻都不能松。
究原因:低價糧過度進口沖擊國內市場,是去年糧價持續下跌的重要原因
2024年我國糧食價格持續走低,秋糧上市后價格跌幅加大。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2024年12月,晚秈稻、粳稻收購均價分別為每斤1.34元、1.38元,同比分別跌5.6%、跌2.1%;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普通小麥價格每斤1.21元,同比跌17.7%;玉米產區批發均價每斤0.99元,同比跌20.3%;黑龍江國產食用大豆平均收購價每斤1.9元,同比跌21.9%。小麥、玉米、大豆價格已經回落到3年前水平。
“2024年的玉米價格總體來看都不是很高,賣不出好價錢。現在玉米市場化程度高,要是沒有國家收購托底,價格可能會更低。”黑龍江樺川縣的玉米種植戶王大江告訴記者,2023年這會兒,30水的玉米能賣到0.86元/斤,烘干的話每斤都能賣到1.12元。2024年12月,30水的玉米收購價只有0.72元/斤,烘干后也只能賣到0.98元/斤。黑龍江海倫市前進鎮東興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春生表示,盡管2024年大豆質量整體很好,但價格相對較低,開秤價在每斤1.85至1.9元,比2023年低0.5元左右。
探究此輪糧價下行的原因,進口沖擊是關鍵因素。農業農村部玉米市場首席分析師王洋介紹,近年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穩中有增,總量保持緊平衡,個別品種產不足需,需要進口來滿足。但由于逐利性進口高位增長,超出了產需缺口,加劇了國內市場供應壓力,導致短期國內糧價大幅下跌。據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我國全年進口糧食1.6億噸(包括大米、小麥、玉米、大豆及高粱、大麥等),較上年增長11.7%,為歷史第二高位;2024年進口1.58億噸,仍處于相對高位。
農業農村部大豆市場首席分析師殷瑞鋒認為,2024年我國大豆產量2065萬噸,繼續高位豐產,但國際價格大幅下跌、進口過度增長,直接拉動國內大豆價格走低。受全球大豆增產預期較強影響,國際大豆價格自2023年年中開始震蕩下跌,目前已經跌至近四年的低點,刺激進口高位增長。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累計進口大豆1.05億噸,同比增加6.5%,創歷史新高,對國內大豆價格形成較大的下行壓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慧也認為,糧食進口量越多,與國際市場聯動就越緊密,對國際糧價波動就越敏感。2023年以來我國進口糧食量增價跌,不僅直接增加了國內市場的供應量,還將國際低糧價更快傳導到國內,引起國內糧價下跌。特別是在當前國內糧食連續增產的背景下,進口糧食的增量對市場運行的沖擊更加顯著。進口傳導背景下,市場主體“買漲不買跌”,建庫趨于謹慎,流通環節儲糧水平偏低,加之房地產投資下降,農民工就業機會減少,食品需求階段性偏弱,也加大了糧價下行壓力。
對于此次糧價下行的影響,專家認為,對城市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來說,糧價下跌無疑是一件好事,直接降低了家庭食品支出成本,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有利于價格總水平的穩定,充分體現了農業“保民生”的基礎性作用。但對于種糧農民而言,糧價下跌直接導致種糧收入減少,特別是大幅下跌將嚴重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不利于糧食穩產保供。
看趨勢:多重利好因素疊加影響,春節后國內糧食市場企穩回升
糧食一頭連著市民,一頭連著農民。既要避免“米貴傷民”,也要防止“谷賤傷農”,確保糧價在合理區間運行。為穩定糧食市場,我國已逐步建立健全包括最低收購價、儲備輪換、關稅配額等在內的一攬子調控政策體系,各項政策措施在應對近期糧價下跌中協同發力,效果逐步顯現。2025年以來糧價開始止跌企穩,春節過后穩中走強,玉米、大豆價格上漲較為明顯,每噸普遍較節前上漲50至100元。
最低收購價發揮“定心丸”作用,對稻谷、小麥市場價格形成底部支撐。
國家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為農民種糧增添堅實“底氣”。2024年生產的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為每50公斤127元、129元和131元。其中,早秈稻的最低收購價連續5年上調;2025至2026年當年生產的小麥最低收購價也確定為每50公斤119元,同比提高1分,連續5年上漲。
據了解,中晚稻上市以來,河南、江蘇、黑龍江和安徽先后啟動了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共布設收儲庫點228個,總倉容1136萬噸,較好地滿足了農民售糧需求,穩定了市場預期,價格“托底”效應明顯。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表示,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持續實施和優化,旨在保證農民種糧的穩定收益,為農民種糧賣糧兜底,支撐了糧價平穩運行,穩住了糧食生產基本盤。特別是在近年全球糧食市場頻繁波動的背景下,這一政策更是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駕護航,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政府儲備發揮“蓄水池”作用,有力提振市場信心。
去年夏糧、秋糧豐收上市后,國家不斷加大對玉米等關鍵糧食品種收儲規模,有效發揮糧食供需“蓄水池”作用,通過數量調節促進糧價止跌企穩。
記者注意到,2024年夏收小麥上市后價格下行壓力較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適時停止儲備小麥輪出,啟動輪入收購;與此同時,中儲糧也在各主產區積極行動。去年夏收以來,在小麥主產區啟動459家增儲收購庫點支撐麥價,秋糧豐收上市后又在東北等玉米主產區增設收購庫點,積極穩市場、穩預期。去年12月18日,中儲糧集團公司宣布停止進口玉米輪出銷售,進一步促進市場供需平衡和價格企穩回升。今年2月3日,中儲糧集團發布了增儲國產玉米的通知,2月5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對進一步做好玉米收購工作作出安排,截至目前,中儲糧累計開放收儲庫點351家,有力提振了節后市場信心。
國內外糧價差收窄,糧食進口明顯下降。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內外糧食價差逐漸收窄,進口進入平穩收縮階段。特別是小麥和玉米的進口量明顯減少,對國內市場的沖擊有所緩解,有利于國內價格企穩回升。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24年12月,小麥、玉米進口到岸稅后價分別較國內價格每斤低0.07元、低0.02元,價差同比分別收窄0.12元、收窄0.13元。據海關總署發布數據,2024年12月,我國小麥進口15萬噸,同比減74.5%,僅為2023年同期的2成;全年累計進口1118萬噸,較上年減7.6%。玉米進口趨勢2024年下半年則迎來調整,進口量持續大幅回落。全年累計進口1364萬噸,同比減49.7%。劉慧認為,從近幾個月的糧食進口趨勢看,進口量已進入平穩收縮階段,逐利性進口明顯回落,對緩解階段性供應壓力、修復國內市場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經濟增長韌性強、潛力大,糧食下游消費逐步向好,特別是春節后玉米、大豆加工利潤較好,企業開工率保持高位,短期補庫需求增加,紛紛提價收購,使得糧食市場快速回暖。
眼下,糧食主產區陸續進入春耕備耕階段,秋糧購銷將迎來春節后的小高峰,應當采取多維度措施,保障農民順暢售糧,穩定農民種糧收益預期、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奮力奪取糧食和農業豐收,為2025年經濟回升向好和社會大局穩定提供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