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9月12日電(記者王宇、潘林青)相比于奶業發達國家,單產低和質量低一直是當前我國奶業無法回避的問題,不過,最近我國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相關技術集成模式的研究與應用,初步實現了奶牛單產水平和生鮮乳質量水平的雙提升,技術推廣前景看好。
在中國農科院12日于此間召開的奶牛提質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推進會上,據農科院北京畜牧所研究員、項目首席科學家張軍民介紹,檢測發現,相關項目示范區的奶牛產奶量同比增加4.6%,體現牛奶質量的關鍵性指標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分別達到3.29%和3.76%,牛奶體細胞數低于35萬個/ml。
近年來,我國奶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2014年我國奶牛存欄量達到1400萬頭,牛奶產量穩定在3500萬噸,全國1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5%,機械化擠奶率達到90%。但與發達奶業國家相比,我國奶業在質量效益上存在一定差距。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奶牛產奶單產水平為5.5噸/頭,僅是美國9.8噸/頭單產水平的44%,牛奶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分別為2.8%和3.1%,比美國低12.9%和10.7%。數字的背后,暴露出我國奶牛養殖不經濟、牛奶質量存隱患的尷尬現實。
據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介紹,針對我國奶牛養殖面臨生產效率和效益偏低的產業難題,根據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規模奶牛養殖技術需求,農科院通過集成奶牛飼料營養與飼養、繁殖管理、疾病防治和生鮮乳質量安全控制等方面已有成熟技術,示范推廣了9項技術成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以奶牛飼養技術為例,通過‘奶牛全混合日糧’技術,可提高飼料轉化率,降低飼養成本,降低代謝疾病發生率,實現奶牛養殖效益的提升。”項目組專家卜登攀認為,奶牛提質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示范項目,已初步形成可推廣復制的技術模式,有助于推動我國奶業的提質增效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