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上午,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參觀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
特雷莎·梅對中國科學家在農業高新技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贊賞,并表示英方愿與中國在農業領域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
唐華俊院長向梅介紹了中國農科院與英方合作的情況,并表示將以此次首相來訪為契機,進一步拓展中英農業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范圍,不斷深化合作,創新合作成果,為雙方共同致力于促進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全球性挑戰提供科技支撐。
據悉,中國農科院與英國的合作歷史悠久,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農業生態與可持續發展、農業應對氣候變化、水土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等農業科研教育領域合作與交流不斷,合作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的良好態勢。
中英合作伙伴關系不斷拓展。中國農科院與英國科研機構的合作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作物科學研究所與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JIC)共同開展小麥遺傳圖譜繪制研究,為后來的“禾本科作物比較遺傳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在此后的近30年,雙方在小麥基因組、種質資源等方面保持了密切的合作與交流。自2004年以來,中國農科院先后與英國利茲大學、英國食品和環境研究院、英國伯明翰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洛桑研究中心、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JIC)、英國生態和水文中心(CEH)、詹姆斯赫頓研究所(JHI)、英國Pirbright研究所等農業科研機構和大學簽署了合作協議,并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通過中英兩國政府的資助和支持,雙方共同承擔了近30項合作項目,涉及中國農科院15個研究所,研究內容包括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研究、小麥基因組測序、小麥抗性基因挖掘、超級稻氮肥利用率提高、生物防治技術的創新與利用、草地生態系統優化關鍵技術合作研究、飼料及畜產品化學污染物殘留檢測方法研究以及小反芻獸疫新型診斷方法等。
農業科技合作機制不斷完善。為進一步加強聯系、深化合作,中國農科院與英國合作伙伴搭建起農業科技合作平臺,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2006年,中國農科院與洛桑研究中心、約翰英納斯中心成立了“中英蕓薹屬作物遺傳改良聯合研究中心”,成為雙方在蕓薹屬遺傳改良的國際合作研究材料、數據、技術以及人員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全方面的合作平臺。2015年,中國農科院與洛桑研究中心建立了“中英農業可持續集約化發展聯合中心”,確定了在提升作物效率、土壤治理、病蟲草害綜合治理、創建農業創新實踐及政策模型等4個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另外,中國農科院還是農業部與總部位于英國的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的依托單位。自2008年成立以來,雙方開展了實質性合作,成效卓著,執行國際合作項目10余項,國內外合作單位達50余個,項目獲得總資助經費約9千萬元,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8人,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10余次,聯合發表論文24篇,取得國內授權發明專利1項。
學術交流成效顯著。英國科研機構和大學為中國農業科技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科學家。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農科院的學科帶頭人中有20余名有在英國大學、科研機構學習經歷。中國農科院原院長翟虎渠曾就讀英國伯明翰大學,前任院長李家洋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同時,中國農科院還邀請英國著名專家學者,如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等到中國農科院進行學術交流,并做專題演講。在中國農科院與英國合作伙伴的科技協議和聯合研究項目框架下,雙方科研人員聯合發表學術論文68篇。雙方研究學者進行了頻繁的交流互訪,2017年,中國農科院共派出了49個代表團,103名科研人員赴英國合作單位訪問,極大地增進了解,促進友誼,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據悉,中英兩國科技部于2017年12月正式簽署了《科技創新合作備忘錄》,發布中英科技創新合作戰略。戰略列出了一系列優先合作領域,包括生命科學、食品安全、可再生能源與環境技術等,同時規劃了未來合作的新機制,包括年度旗艦挑戰計劃等,2018年的旗艦挑戰計劃將聚焦農業科技。
(責編:徐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