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大健康產業發展。8月3日,北京35℃的高溫也沒能阻擋投資界、金融界和農產品加工領域企業家的腳步。他們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參加由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主辦的2018年中農科營養健康食品科技投資路演發布會。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的主體和標志,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是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科研單位。當日發布的“馬鈴薯主食化系列產品與裝備”“基于腸道營養的石斛加工技術與營養功能系列產品”“便攜式花生品質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等11項國家級食品科技項目,吸引了國內外投資界、金融界、農產品加工業的目光。
“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跨越1萬美元大關,全面進入營養健康新時代,未來3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黃金期、戰略機遇期、關鍵期。在這個關鍵時期,中國營養健康產業面臨很多機遇。”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以“現代農業營養健康本質與個性化精準營養”為題,從不同角度介紹了營養健康產業發展現狀及投資機遇,也給在場的許多投資人帶來靈感與思路。
項目發布邀請的評委包括太平洋證券原監事會主席王大慶、豐景(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謝春剛、中央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蘇培科以及中糧營養研究院中心主任張曉琳。此外,來自全國傳統金融機構、產業引導基金、股權私募基金、天使投資基金等投資機構和相關企業代表參加了此次項目發布會。
2025 年馬鈴薯主食產品市場規模近600億元
“自從2015年國家提出將馬鈴薯作為第四大主糧進行產業開發以來,目前已開發了六大類300余種馬鈴薯主食新產品,可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共申請專利12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制定標準10余項,完成了知識產權全方位布局。第三方機構評價認為整體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創新成果在全國多地實現了產業化應用?!?a target="_blank">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泓現場發布了“馬鈴薯主食化系列產品與裝備”項目。
張泓介紹,馬鈴薯在四大主糧中營養當量最高,富含人體所需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主食加工產業市場需求穩定,規模巨大,增速領跑整個農產品加工行業。
雖然馬鈴薯產業有如此好的發展前景,但其產業痛點亦不可忽視。張泓認為,一是缺乏主食專用原料,亟須顛覆性技術革命;二是薯條等西式產品種類單一、熱量高、營養價值低;三是缺乏制作適合中國人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的主食產品技術、工藝及裝備。
張泓向投資公司介紹了以馬鈴薯(全粉、薯泥、薯漿、鮮薯)為主要原料,利用獨創技術研發生產的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和口味偏好的新型營養主食產品。馬鈴薯已逐步從副食消費、原料產品、溫飽消費轉向主食消費、工業制成品、營養健康消費,并向“營養薯、健康薯、財富薯”華麗轉身。
張泓認為,到2025年,馬鈴薯主食產品將逐步占領20%的主食市場,市場規模近600億元。
記者在現場成果品鑒展區看到,各種用馬鈴薯粉制作的饅頭、面條、糕點和休閑食品等琳瑯滿目。據了解,這些產品都是張泓團隊自主研發、合作生產的。
中式菜肴自動化解決誰來做飯之惑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的日益加快,“誰來做飯”成為一個家庭的現實問題。而由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創新團隊科研骨干張春江發布的“中式菜肴自動化工程全程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這個難題。
據張春江介紹,目前,中式菜肴種類超過1.8萬種,年轉化農產品超過10億噸;中式菜肴加工企業超過1400家,中餐企業超過240萬家;年產值將超過5萬億元,量大、面寬、消費頻率高、市場穩定。
中式菜肴是我國食物消費中最大的品類,市場前景廣闊。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中式食品創新團隊研發了快速腌制賦味、過熱蒸汽調理、高阻隔包裝、免拆膜包裝、雙峰變溫殺菌、FRH高效自熱等專利技術與裝備60余項,開發了免拆膜包裝產品、常溫長貨架期產品、防災應急與野外自熱產品、糖尿病人群專用產品等中式菜肴產品百余種,實現了工業化生產,能夠滿足家庭、餐館、食堂、出行、旅游、應急救災、軍事活動等不同消費場景的需求。
自動化生產全程解決方案技術的一大亮點是采用工業化、自動化加工工藝,提高生產效率33倍以上;節省人工3/4,產品品質提升,貨架期延長11倍;采用合理化配方設計,葷素搭配,采用健康烹飪新技術,提高產品營養價值。
花生品質可快速檢測了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礎類)首席專家王強研究員的團隊發布了“便攜式花生品質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項目。
便攜式花生品質速測儀,攻克了化學方法測定費時費力、破壞樣品和臺式近紅外設備不易攜帶運輸、設備昂貴等問題。該設備配有軍工級檢測鏡頭,用于光譜數據的采集,采用偏心設計,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開發花生單粒檢測附件和樣品杯,滿足育種專家品種選育和花生企業收購要求。
該檢測設備的航空材質箱體設計具有防碰、防水和防塵功能,便于攜帶運輸。分析軟件具有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和花生品質模型(水分、脂肪、蛋白質、油酸、氨基酸,檢測結果與化學方法相當),操作簡單快捷。
該設備具有簡單、綠色、高效、低價等技術優勢。儀器操作簡單,可以節省80%人員配置;使用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試劑、安全綠色無污染;較之傳統方法,測定速度快,僅需5分鐘,就可分析出花生主要組分的含量;與傳統設備相比,性價比高,一個設備可以同時測定多種組分指標,節首設備費用開支。
另外,現場還發布了“基于腸道營養的石斛加工技術與營養功能系列產品”“甘薯莖葉青汁粉及多酚系列產品生產技術”“無麩質即食微波玉米發糕工程化全程解決方案”以及“基于半脫脂花生加工技術的新型系列營養產品”“零添加燕麥乳加工技術與裝備”等食品科技項目。
戴小楓表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實現創新驅動,已成為我國農產品加工行業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