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7點多,酷烈的高溫漸漸消退,在重慶大足區(qū)的一個個村莊里,人們開始走出戶外,爬上山坡,拖著長長的管道,給田里的再生稻、山坡上的果樹澆水。
氣溫升到40℃以來,這樣的工作每晚都在進行,人們會一直澆到第二天早晨。等到太陽出來,氣溫急劇升高,不適合澆水時,才會離開。
8月23日夜間,重慶大足區(qū),劉峰鉆的果園中,工人避開高溫的白天,在夜間澆水抗旱。受訪者供圖
年年都防汛 沒想過要抗旱
七年前,劉峰鉆回到家鄉(xiāng)重慶大足區(qū),在家福社區(qū)和明月村附近,流轉了1010畝山坡地,種植柑橘。
重慶大足區(qū)處在分水嶺地帶,山坡地多,常年缺水,劉峰鉆看中了果園下的一條小河,可以成為果園的水源。每年七八月份,南方汛期到來時,小河漲水,有時候會漫到山坡上的果園里。水最大的一次,淹了五六十棵樹,劉峰鉆還要防汛排澇,“從沒想過,會在這個時候抗旱。”
8月17日,重慶大足區(qū),高溫干旱下,干枯的果樹。受訪者供圖
旱情忽然就發(fā)生了,這場波及南方多省市的高溫干旱,迅速侵襲了秦嶺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尤其是處于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江蘇等地,最熱的地區(qū),高溫持續(xù)時間超過三十天。而此時,正是玉米、水稻等秋糧抽穗揚花、授粉結實的關鍵時刻。
在重慶大足區(qū),到7月中旬,早稻就基本收獲完畢,稻田里開始下一茬的生長。大足區(qū)農工委副書記王建康告訴記者,當?shù)胤N植再生稻,早稻收完后,稻茬上會自然生長新一季的水稻,不用特別管理,每畝地就可以增加數(shù)百斤稻谷。但因為干旱,上百萬畝再生稻,只有極少部分可以繼續(xù)生長。
受高溫干旱影響的,遠不只重慶。在湖北浠水縣蔡河鎮(zhèn),瞿正朋近兩百畝的晚稻中,有三十畝完全放棄了,“沒水,地都耕不了,更不用說插秧了。”
8月25日,湖北浠水縣蔡河鎮(zhèn),瞿正朋稻田中的裂縫。受訪者供圖
浠水縣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有浠水、巴水、蘄水、策湖、望天湖等水源,大小支流50余條,水系密布、降雨豐沛。但7月以來,幾乎沒有出現(xiàn)有效降雨,江河縮水,長江水位下降,甚至露出江心石。持續(xù)的高溫和干旱,考驗著這個魚米之鄉(xiāng)中兩百多萬畝農田。
秋糧在喊渴 人們等待水源
秋糧是全國糧食生產(chǎn)的重頭部分,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秋糧產(chǎn)量占全年產(chǎn)量的七成。而秋糧中,水稻是關鍵。水稻是我國兩大口糧之一,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我國稻谷播種面積近4.49億畝,產(chǎn)量2.1億噸,占全部糧食產(chǎn)量的近三分之一。
此次受旱情影響的長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要產(chǎn)地。其中旱情影響嚴重的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市,有四個省是糧食主產(chǎn)區(qū),尤其是水稻主產(chǎn)區(qū)。
“以水稻為例,除了黑龍江外,全國水稻產(chǎn)地主要集中在南方,而此時,恰好是南方水稻和玉米產(chǎn)量形成的關鍵時刻。”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肖永貴說。
8月17日,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的多位專家,在重慶大足區(qū)田間調研旱情、指導抗旱。受訪者供圖
整個旱情影響的地方,秋糧都在“喊渴”,無論是一場降雨,還是一次干旱中的灌水再放水的“跑馬水”,都能夠極大地緩解高溫和干旱給水稻造成的負擔。
在湖北黃岡,種植戶繆小雄終于等來一次澆水的機會,讓他種植的幾千畝水稻有了喘息的機會。這次澆水來之不易,盡管距離長江只有幾十公里,周圍有眾多水庫大湖蓄水,但水源仍舊格外緊張,“長江水都推到江心了,水離江堤有10多米,調水太難了。”他說。
在江西萬年裴梅鎮(zhèn)荷橋村,持續(xù)近兩個月的高溫干旱,讓稻田逐漸干涸,有些甚至龜裂。當?shù)氐囊惶幧介g,灌溉農田的山泉水逐漸“縮水”,200多畝稻田受災。“有幾十畝近乎絕收。”村里的老人告訴記者。
江西萬年縣,干涸的水稻田。受訪者供圖
來自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的農情數(shù)據(jù)顯示,江西多地受到旱情影響,尤其正處在抽穗揚花期的中稻,影響最大。如江西宜豐縣,包括2萬畝再生稻在內的16.7萬畝中稻中,有1.32萬畝受災。在撫州市臨川區(qū),6萬畝再生稻普遍存在結實率下降的情況。
赴田間馳援 專家田間指導
農業(yè)農村部公開發(fā)布的消息顯示,“高溫干旱已成為影響南方秋糧豐收最大的威脅。”為此,在中央氣象臺發(fā)布高溫預警的同時,農業(yè)農村部也開始部署抗旱奪豐收工作。到8月中旬,來自全國農業(yè)科研單位的十多個專家組、各省包片聯(lián)系工作組已進入田間地頭,指導抗旱。
高溫仍在繼續(xù)。在湖北,氣象數(shù)據(jù)顯示,持續(xù)的晴熱高溫天氣可能持續(xù)到8月底。在重慶,劉峰鉆手機上的天氣預報顯示,晴天至少要持續(xù)到8月29日。“干旱高溫的影響有三個特點,受災程度旱地重于水田、丘陵重于平原、中稻重于晚稻。”在湖北調研旱情、指導抗旱的專家組總結道。
“個別地方,旱情還是很嚴重的。”在重慶指導抗旱的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陳昶說,“當?shù)氐脑绲臼斋@較早,影響不大,但再生稻受到了影響。此外,山坡地上的經(jīng)濟作物,如柑橘、花椒等,影響較大,有些樹葉、果實都干枯了,手一捏就碎了。”
8月17日,重慶大足區(qū),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陳昶(右二)在田間指導抗旱。受訪者供圖
在劉峰鉆的果園中,許多掛在枝頭的果子,在酷烈的陽光中變得焦黑一片,“七八月份是中稻的關鍵期,也是橘子的關鍵期,正是果實膨大的時候。”劉峰鉆說。來自中國農科院的專家為劉峰鉆支了很多招抗旱,比如搭黑色的防曬網(wǎng)、定點澆水、葉面噴施生長調節(jié)劑等。
“在干旱時,葉面噴施一定的生長調節(jié)劑,有助于提升抗旱效果。”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王克如介紹,“比如噴施鉀肥,可以幫助植株提升抵抗力,在高溫干旱中能堅持更長時間。”
在江西,專家建議,除保水源、灌深水、防病害之外,必須重視災后管理,中稻也可以適量增施氮肥,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旱情造成的損失。
找水是關鍵 有人早有準備
8月25日,一位湖北種植戶,走進自家的稻田中,1個月前插秧的晚稻,雖然還是綠茵茵一片,但沒有長大多少。稻田中沒有水,露出干涸的土壤,他用腳尖踢開土壤表面,幾厘米的土層下,仍然是干的。“這塊地的土是沙質的,所以沒有裂開,普通的地里,土都裂開了。”
種植戶告訴記者,地里的裂縫很寬很深,“抽煙的人,煙掉進裂縫都拿不出來。”
怎樣抗旱救災?最關鍵的還是水。
在江西萬年縣荷橋村,村書記邵波春告訴記者,這是一場真正的硬仗,從縣到鄉(xiāng),再到村里,都在到處找水、抽水、澆水。
這樣的場景,在此次南方旱情影響的每一個地方都在上演,在江西瑞昌,消防車為丘陵地帶的村民們送去了生活用水,而政府同時投入一千多萬資金,用于購買各種抗旱設備,建設泵站。同樣在江西的宜豐縣,僅新購買的小型抽水泵就有170臺。
在四川廣元市朝天區(qū),旱情中的人們,在一個地下溶洞中找到了水源。用一周時間在溶洞內安裝了一臺深井泵,并用60多米的鋼纜架引管道將水抽到地面兩個10立方米的蓄水桶內,再由消防車將水運向各村。
8月中旬,四川廣元市朝天區(qū),人們在地下溶洞安裝了深井泵,引地下水抗旱。廣元市朝天區(qū)宣傳部供圖
在江蘇盱眙縣牌坊村,村民們將原有的水井重新整理,打得更深,用地下水灌溉稻田,緩解了大部分稻田的旱情。
也有地方早有準備。在高溫干旱的核心區(qū)重慶,大足區(qū),早在五六月份,就早早把全區(qū)大大小小的水庫水塘灌滿了。
“2006年川渝大旱之后,我們這里就修建了很多人工水庫,今年五六月份的時候,預報南方可能少雨干旱。我們就把大小水庫、各種水塘全灌滿了。”王建康說。
8月24日早晨,天快亮了,重慶大足區(qū),來自各個單位的人員,仍在幫助農民澆地抗旱。受訪者供圖
劉峰鉆回憶,大足區(qū)最后一場透雨,還是6月24日下的,此后又下了兩次小雨,但都不是有效降雨。到7月份,各個水庫中開始抽水抗旱,“調水可能遠一點兒,但至少能找到水。”
防高溫熱害 農戶徹夜?jié)菜?/span>
在旱情中,影響農作物的,不僅是干旱,還有高溫。
“今年的南方旱情,影響之所以這么大,長時間持續(xù)的高溫也是重要原因。”陳昶說。
“水稻成熟時需要高溫,但在孕穗、抽穗、揚花時,過高的溫度會導致花粉減少、失去活性,進而難以授粉,最終降低結實率。”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唐偉說。
玉米也是如此。8月中旬,四川遂寧一位70歲的老人,赤膊赤腳在田里收玉米的視頻引發(fā)關注。視頻中收獲的玉米,有些只有極少的玉米粒,但老人依舊在40℃以上的高溫中,堅持顆粒歸倉。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王克如說,“視頻中的玉米缺粒,初步判斷,確實和高溫相關,是高溫為主、疊加干旱所致。”
事實上,這樣的勞作不僅艱辛,也同樣危險。過高的氣溫,時刻威脅著人的安全,也威脅著農作物的安全。尤其是正在生長階段,尚未成熟的作物,人工澆水、降溫、抗旱,幾乎難以在白天作業(yè)。
“在40℃的高溫中,水是熱的,土壤也是熱的,這樣的情況下,澆水,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造成作物根部受損等問題。”陳昶說,“所以,很多地方的抗旱澆水,都是夜里進行。”
在重慶大足區(qū),水源的充足,讓許多原本無望的再生稻,有了重新生長的可能。王建康告訴記者,當?shù)鼐邆涔喔葪l件的稻田中,都是積極抽水澆水,挽救再生稻,“一般晚上七八點開始澆水,早上天亮后就停。”王建康說,當?shù)剡€發(fā)動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夜間幫助農戶澆水抗旱,早上7點左右停工后再去上班。
江西萬年縣黃墩村也是連夜?jié)菜|S墩村一位種植戶告訴記者,他的稻田位于村里地勢最低的地方,距離抽水的水庫兩公里,每到夜里,他反復往返于“水渠”,“沿途和一路上的農戶商量談判,讓他們不要超量澆水,避免下面的農田無水可澆。”
六十年一遇 極端天氣超預計
據(jù)國家氣候中心近日監(jiān)測評估顯示,從今年6月13日開始的區(qū)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
溫度之高、持續(xù)時間之長,降雨量之少,都突破了常規(guī)的認知。“六十年沒見過這么大的旱情”,采訪中,這也是農戶們普遍的認知。
“極端天氣變得越來越頻繁,這是未來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包括去年夏天河南的暴雨,秋季北方的汛情,今年夏季南方的旱情,都是許多年未遇的。這些極端天氣,不斷提醒我們,必須做出一些超常規(guī)的準備。”中國農科院灌溉所研究員王曉森說。
隨著現(xiàn)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技術不斷進步,設施水平不斷提升,農業(yè)生產(chǎn)抗風險能力正在快速提升,但即便如此,極端天氣仍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8月17日,重慶大足區(qū),干旱的稻田。受訪者供圖
“確實,今天的農田設施、灌溉能力遠超以往。但也要注意到,所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都是按照一定標準建設的。比如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更好的灌溉、排澇等設施,可以在旱情、汛情發(fā)生后,加以應對。但這種應對,通常有一個設計水平年,比如按照當?shù)剡^去幾十年的情況來設計。”王曉森解釋,“而極端天氣,是逆規(guī)律的,超出預計的。按照常規(guī),長江中下游在七八月份,主要是防汛排澇,農田設施也都側重于排澇,誰能想到會遇到這樣的大旱呢?”
在未來,應對反常天氣,或將成為農業(yè)生產(chǎn)中重要的一環(huán)。王曉森說,“未來的農田水利建設,在常規(guī)的基礎上,應該充分考慮極端天氣的影響。常說旱能澆,澇能排,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更多的準備。”
大旱加長旱 我們要怎樣準備
從6月中旬開始,一直到8月下旬,兩個多月的高溫干旱,正在考驗著今年的秋糧生產(chǎn)。農業(yè)農村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8月16日,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12個省市,截至8月22日,南方農作物因高溫熱害和干旱,受災4524萬畝。
4524萬畝意味著什么?以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看,202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64億畝。
4524萬畝的受災面積,相較整個糧食面積占比并不大,“例如重慶,總體而言,旱情對經(jīng)濟作物影響較大,對秋糧生產(chǎn)影響很小,秋糧生產(chǎn)仍有保障。”陳昶說。
來自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的各地農情數(shù)據(jù)也證明了這一點。以旱情影響較大的湖北為例,因旱受災面積707.4萬畝,成災299.6萬畝,成災面積只有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4%左右。
但對每一個種植戶而言,旱情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位于湖北的瞿正朋告訴記者,三十畝放棄插秧的晚稻,只能在旱情過去后,補種一些其他作物。位于重慶的劉峰鉆則表示,部分干枯的橘子樹,不僅今年沒有收成,還可能影響明年。
“在戰(zhàn)略上,要做好抗大旱、抗長旱的準備。”在新京報此前的采訪中,一位防洪抗旱減災中心的專家表示。
長期厄爾尼諾現(xiàn)象,降雨強度不穩(wěn)定,應該怎樣應對?王曉森表示,“在未來,應對極端天氣的出現(xiàn),要做多方面的準備,比如解決應急水源的問題,準備更多的應急設備。同時還要開源節(jié)流,開源方面,平時用不上的坑塘水庫,需要定期維護,在緊急時刻可以用起來,還有打井,利用好地下水應急。節(jié)流方面,南方仍有很多地方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這方面,北方旱區(qū)常用的滴灌、噴灌等節(jié)水灌溉方式,值得借鑒和學習。在關鍵時刻,用最少的水,實現(xiàn)最大的灌溉效果。此外,在未來的農田水利建設中,不僅要有常規(guī)設計,還要考慮到極端天氣,要有一定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