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農業科學家,32年扎根黃土高原,“綠了黃土地,白了少年頭”, 在旱地農業技術創新中結出累累碩果。9月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在山西壽陽舉辦“壽陽站精神”發布活動,正式發布“扎根旱地、集智攻關、治旱興農、服務人民”的“壽陽站精神”。
扎根旱地,三代人接力治旱興農
壽陽站位于山西省壽陽縣宗艾村和景尚村,建于1991年,以晉東豫西旱地農田生態系統為對象,長期開展旱地農業的定位觀測、科技攻關、技術集成、示范推廣等,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成果獎30余項,2021年成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1991年,以中國農科院陶毓汾、冷石林和山西省農科院牛西午、王久治等為代表的第一代“旱農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來到山西壽陽宗艾村安營扎寨,將十多間廢棄的豬舍改建為實驗室和宿舍,在貧瘠的黃土地建起我國北方旱地農業綜合試驗區,用一手的試驗數據,努力回答在極度缺水條件下“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
此后,中國農科院梅旭榮、張燕卿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周懷平、郭志利等為代表的第二代“旱農人”繼續探索著我國北方旱地農業高效用水之道,使得一個個定位試驗在黃土旱地落地生根,一項項旱作農田降水利用關鍵技術和產品被攻克。
進入新世紀,第三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來到試驗站,蓄力青春、接續奮斗。現任壽陽站執行站長孫東寶,從2007年至今,每年在站時間超過300天。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楊振海介紹,壽陽站三代科技工作者扎根旱地、薪火相傳,在旱地農田生態環境要素監測、作物耐旱節水機理、降水高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和區域綜合發展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創性重大成果,有力推動了我國旱作農業科學的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旱地農業,糧食安全的“穩壓器”
完全依靠自然降水進行生產的農業,叫旱作農業,和它相對的概念是灌溉農業。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介紹,“在全球,旱地占全部耕地的81%,貢獻了60%的糧食,在中國,旱地占50.3%,貢獻了46%的糧食。因此,旱地是糧食安全穩壓器,推進旱地農業技術的進步,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
在旱作農業中,有一部分降水量入不敷出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叫旱地農業,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嶺、昆侖山以北的北方地區。數據顯示,我國北方旱地農業區提供了全國58%的糧食和75%以上的牛羊肉。
黃土高原地區是旱作農業的一個重點區域,科研人員以壽陽站為平臺,瞄準“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墑”目標,在旱地生態環境要素監測、降水高效利用基礎理論探索、關鍵技術攻關和區域發展模式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這里,科研人員摸清了旱作農業的“家底”, 以旱地農田生態系統為對象,開展長期定位觀測,建立了20多個長期基礎性試驗場,獲取200余萬條數據,成為支撐我國旱地農業科學研究與戰略決策的數據源。
在利用水方面,32年的接續奮斗更是收獲了喜人的成果。 “我國北方旱地農業區自然降水利用率達到65%左右,項目示范區可達70%以上,基本上可以說是‘吃干榨凈’”。 梅旭榮告訴記者,“目前,全球自然降水利用率在50%左右,中國的旱地農業技術,已經居于世界的前列。”
薪火相傳,在“壽陽站”再出發
“發布壽陽站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揚幾代農科人執著旱作農業創新、默默奉獻的無私品格,倡導科研人員學習他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深耕科技、知農愛農的家國情懷。”楊振海強調說。
9月下旬,走進壽陽試驗站,十多位年輕的學生正在玉米田里做試驗、收集數據,他們來自貴州、四川等地,忙碌了大半年,終于迎來了收獲。
25歲的冉漫雪在試驗田里種著高粱、玉米、谷子、向日葵等不同的作物,每種只有幾米寬的一條,中間還種著用作綠肥的雜草,這是一項旱地農業多樣性種植的實驗。
正在讀研二的杜媛則在這里做一項和土壤微生物有關的試驗,她在空地上埋了十多排20多厘米的粗的管子,放上來自不同地方的土壤,有的被炒熟了,殺滅了土壤中的菌群,重新孕育新的菌群,有的添加了不同劑量的牛糞、秸稈等各種有機物。
24歲的郭素藍正在嘗試用各種試驗,尋找適合本地的、最高效的培肥方式……
新一代的“旱農人”正在拔節生長,這里遠離大都市,卻是農業科研的最前線,這里生活方式相對單一,他們卻愿“自討苦吃”、苦中作樂,撒一些花種,收集一些旱作農具,辟一片“花園”, 將論文寫在秸稈果穗上、讓成果繪制在豐收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