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農村科技]為打造世界農業科技硅谷而奮斗
記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
發布時間:2014-04-04
|來源: 《中國農村科技》2014 年 02 月|作者:孫潔
“雖然近年來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快速增加,但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 剛剛召開不久的“中國經濟年會(2013~2014)”,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言辭犀利地指出當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現狀,據最新的《中國科技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現階段科研成果轉化率的平均水平約為25%,真正實現產業化、并取得規模效益的比例不足10%,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構建與完善技術轉移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當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中國農科院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技術轉移中心”)就是一支促進我國農業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力量,作為中國農科院的內設機構,技術轉移中心以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化為己任,致力于推動中國農業技術轉移轉化,為探索推動我國農業技術轉移轉化的先進模式不斷努力。
集成農科院優勢 做好“立地”工作
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成立于2008年5月,是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批準成立的致力于推動中國農業技術轉移的國家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也是科技部認定的“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技術轉移中心背靠中國農業科學院強大的科研實力,構筑農業科技資源整合平臺。在運行機制上,技術轉移中心按照市場法則、以企業化機制運行,逐步建立起現代服務業的運行機制,面向產業需求,以解決農業發展實際問題為導向,加快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使科技成果及時應用于實踐問題的解決,發揮應有作用。
技術轉移中心可提供的服務內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服務中國農科院,為科學家提供知識產權分析及數據挖掘專利申報以及技術轉移服務;二是開展農業高新技術轉讓中介服務——為國內外農業企業尋求最新農業技術,并協助完成轉讓全過程;三是開展技術集成創新服務——為農業企業尋求所需單項或組合技術,尋求國內外研發合作伙伴;四是為地方政府提供農業科技發展規劃和項目實施可行性研究報告;五是展開國家政策咨詢與技術項目申報服務——為企業提供國家相關領域政策咨詢、聯合申報科技和建設項目。
2013年年初,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正式啟動,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形容這項工程是要做“頂天立地”的事業,李家洋曾在多個場合表示,“頂天立地”是為了解決科技與生產脫節的問題。“頂天”就是要切實在農業科技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上取得突破,在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上取得突破,達到國際農業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在農業科技產業化、農業生產應用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而技術轉移中心的工作,就是“立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技術轉移中心自成立以來,已先后和中國農科院各個研究所的產業處、科研處以及專家建立了聯系,開展了合作,幫助研究所開展技術轉移工作。
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國際合作交流中心
為了讓國內優秀的農業科技成果“走出去”,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把國際上高端農業科技成果“引進來”在國內進行試驗示范,2011年,為了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的國際合作力量,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北京市科委整合雙方優勢,確定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由技術轉移中心承擔具體工作任務。開展國際技術轉移工作,促進國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以下簡稱“國際交流中心”)是國內外高端農業技術優勢資源匯聚與共享平臺,是國際間農業高端技術合作交流的窗口,也是農科城面向國內外農業產業技術交流合作的聚焦點。
三年來,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中國農科院國際合作局的領導下,技術轉移中心瞄準現代農業科技發展高端,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國際間農業高端技術的對接、交流與合作,在國際前沿技術的引進、先導技術的應用、國內外農業資源產業合作及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創建國際農業產業化合作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踐行了國內外農業科技與產業資源對接、產業扶持等步伐,這為北京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創新發揮著先導和促進作用,提升了我國農業科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2012年5月,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核心,國際交流中心倡導成立了農業科技國際合作 “4+1”聯合體,即 “1”為中國農業科學院,“4”為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為聯盟的首批農科城國際合作聯盟成員。聯盟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搭建高水平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服務平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產業化項目的交流與合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開拓更寬闊的國際合作渠道。
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主辦和承辦了一系列現代農業高端國際活動,促進企業科技管理能力,展望農業科技發展方向,為企業發展把脈。包括組織召開大型農業高層論壇,論壇以專項報告、互動論壇及技術展示多種方式進行。形成了中國農業科技與經濟高層論壇、APEC農業技術轉移大會兩大品牌會議,并根據科技在產業化中的經濟效益等經濟指標評選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步獎,促進農業技術轉移事業的發展。
同時中心還積極參與各種國際會議,如:2011~2013年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生物農業與綠色食品專場、第五屆國際生物技術與農業峰會、中英現代農業技術轉移合作論壇、2012年國際草莓大會、2012年國際食用菌大會、2012年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技術轉移懇談會、2013 年第四屆全球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通過國際技術交流中心共計服務國內外企業1200 余家,展示并推介國內外技術600 多項。
技術轉移中心還是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協作網絡成員,承擔著與東盟國家開展農業技術轉移的工作,2013 年11 月,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和印度尼西亞農業科學院承辦的“中國—印度尼西亞農業技術轉移對接活動”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成功舉辦。
搭建高端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為夯實現代農業高端服務的基礎,技術轉移中心利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服務方式,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為農科城及國內外涉農產業鏈的相關單位搭建了兩個高端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一是“農業國際合作交流資源服務平臺” 建設。系統充分利用數據庫、軟件開發和GIS 地理信息等技術,對接、整合、梳理與共享世界農業科技優勢資源,構建了農業國際合作“資源分布圖譜”,形成農業品種、農業專利、農業品種權、農業企業、農業機構、農業科技成果、農業主導品種、農業主推技術、農業技術交易供需信息等九類數據庫,涉及世界農業品種、專利、企業、科研機構、科技成果等數據信息約121 萬多條,形成“國際農業技術合作目錄”。
資源分布圖譜和技術合作目錄的打造,為農科城農業企業了解全球農業科技創新要素的分布及發展情況、與先進的國際農業科研機構與跨國公司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合作及產業對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農業科技知識成果服務平臺” 建設。建立了農業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系統,從無形資產、品種權、農業專利等農業知識產權的價值及特點出發,運用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進行農業知識產權價值的動態評估,為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評估服務。系統的應用對提升農科城高端服務功能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為農科城農業企業吸收、利用、再創新以及申請自主知識產權等提供有力參考。
在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優勢資源的基礎上,技術轉移中心擁有了強大的資源后盾,為技術轉移中心的后續業務服務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立中農科產業發展基金 協助轉化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既有成果本身的原因,又有轉化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更有資金短缺的問題。
國際經驗證明,金融手段能夠促進農業科技產業化,甚至可以放在產業鏈的核心。
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2011 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發起投資并設立的我國首支農業科技領域私募股權基金——中農科產業發展基金成立,該基金主要用于投資國內農業領域高新技術的孵化以及高成長、創新型、科技型的企業,首期募集資金15 億元,在其投資完成后將開展更大資金規模的募集工作,從而為全國農業科技產業化提供充足的資本保障。
在當天的基金啟動儀式上,時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在致辭中指出,我國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體,要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需要有一個載體和潤滑劑來推動。
所謂載體就是指涉農企業,需要出現更多的為農業服務的企業;所謂潤滑劑是指資金和資本。只有將農業科技與農業企業進行緊密地結合,為農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資金支持,農業企業才能發展壯大,我國的農業才能從小農經濟逐漸發展為大規模經營的現代化農業。
據了解,中農科產業發展基金自成立以來,已經切實為推動高成長、創新型、科技型的企業的成長壯大開辟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一批新興的企業如“挑戰集團”、“雪川農業”、“內蒙古草原宏寶食品有限公司”、“樂威集團”等在基金的扶持下,得到了成長和壯大。
此外,技術轉移中心還與國內多家產業基金保持良好的關系和互動,為技術轉移的資本運作提供依托。
為打造世界農業科技硅谷而奮斗
據技術轉移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心已經初步建立了服務平臺,為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現階段,中心正在一步步融入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為做好“立地”工程實施工作,提升農業科技轉化率,為建設創新型科研院所、“世界一流科研院所”而努力。
展望未來,“中國農科院技術轉移中心”要發展成為“國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技術轉移中心還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推動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各研究所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通過與各研究所科技處、開發處的合作,探索技術成果的托管服務工作。
二是加強中國農科院各所技術成果的集成轉移轉化,提出一些方向性、關鍵性重大影響力成果的組裝集成,并與國內外大型企業合作或與大型科技園區合作、實現批量成果的產業化,強化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的影響力和社會經濟效益。同時探索各所深入合作的新機制,促進共同發展。
三是加強中心服務手段與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技術資源圖譜、農業優勢技術搜索平臺,農業技術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國際合作交流中心數據庫等建設與推廣運用。服務要“立地”,深入了解市場、企業的需求,需求反饋科研,甄別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拓展服務,為每項技術編制項目書。
四是同時加強我國科技“4+1”聯盟和國際農業創新聯盟的建設,推動技術國際貿易和擴大中國農科院農業技術成果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在保障措施上,技術轉移中心將創新服務機制,建立既符合中國農科院發展又符合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的融合型創新主體;二將創新服務模式,要讓服務“立地”,要深入了解市場、企業的需求,將需求反饋到科研上,要甄別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拓展服務,為每項技術編制項目書。
除此之外,中心還將創新科技孵化能力,吸引社會資金,配置智力投資、商業流通體系等資源,補充知識產權在孵化、推廣期的資金不足。力爭使研究開發、中試熟化、推廣應用科技投入比例實現1︰10︰100的目標,繼續做好中國農科院科學家創業投資基金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產業發展基金工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各所和科學家服務。
技術轉移工作需要一支專業化的隊伍,需要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熟悉市場、熟悉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穩定的技術轉移人才,才能更好的為科學家服務,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建設也將是技術轉移中心始終如一的方向。
“我有一個夢想”,50年前,美國黑人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曾感動了無數代人,面對未來,中國農科院技術轉移中心也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為打造世界農業科技硅谷而不懈努力,有夢,就會有希望,讓我們翹首以待!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構建與完善技術轉移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當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中國農科院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技術轉移中心”)就是一支促進我國農業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力量,作為中國農科院的內設機構,技術轉移中心以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化為己任,致力于推動中國農業技術轉移轉化,為探索推動我國農業技術轉移轉化的先進模式不斷努力。
集成農科院優勢 做好“立地”工作
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成立于2008年5月,是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批準成立的致力于推動中國農業技術轉移的國家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也是科技部認定的“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技術轉移中心背靠中國農業科學院強大的科研實力,構筑農業科技資源整合平臺。在運行機制上,技術轉移中心按照市場法則、以企業化機制運行,逐步建立起現代服務業的運行機制,面向產業需求,以解決農業發展實際問題為導向,加快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使科技成果及時應用于實踐問題的解決,發揮應有作用。
技術轉移中心可提供的服務內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服務中國農科院,為科學家提供知識產權分析及數據挖掘專利申報以及技術轉移服務;二是開展農業高新技術轉讓中介服務——為國內外農業企業尋求最新農業技術,并協助完成轉讓全過程;三是開展技術集成創新服務——為農業企業尋求所需單項或組合技術,尋求國內外研發合作伙伴;四是為地方政府提供農業科技發展規劃和項目實施可行性研究報告;五是展開國家政策咨詢與技術項目申報服務——為企業提供國家相關領域政策咨詢、聯合申報科技和建設項目。
2013年年初,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正式啟動,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形容這項工程是要做“頂天立地”的事業,李家洋曾在多個場合表示,“頂天立地”是為了解決科技與生產脫節的問題。“頂天”就是要切實在農業科技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上取得突破,在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上取得突破,達到國際農業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在農業科技產業化、農業生產應用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而技術轉移中心的工作,就是“立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技術轉移中心自成立以來,已先后和中國農科院各個研究所的產業處、科研處以及專家建立了聯系,開展了合作,幫助研究所開展技術轉移工作。
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國際合作交流中心
為了讓國內優秀的農業科技成果“走出去”,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把國際上高端農業科技成果“引進來”在國內進行試驗示范,2011年,為了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的國際合作力量,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北京市科委整合雙方優勢,確定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由技術轉移中心承擔具體工作任務。開展國際技術轉移工作,促進國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以下簡稱“國際交流中心”)是國內外高端農業技術優勢資源匯聚與共享平臺,是國際間農業高端技術合作交流的窗口,也是農科城面向國內外農業產業技術交流合作的聚焦點。
三年來,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中國農科院國際合作局的領導下,技術轉移中心瞄準現代農業科技發展高端,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國際間農業高端技術的對接、交流與合作,在國際前沿技術的引進、先導技術的應用、國內外農業資源產業合作及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創建國際農業產業化合作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踐行了國內外農業科技與產業資源對接、產業扶持等步伐,這為北京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創新發揮著先導和促進作用,提升了我國農業科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2012年5月,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核心,國際交流中心倡導成立了農業科技國際合作 “4+1”聯合體,即 “1”為中國農業科學院,“4”為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為聯盟的首批農科城國際合作聯盟成員。聯盟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搭建高水平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服務平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產業化項目的交流與合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開拓更寬闊的國際合作渠道。
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主辦和承辦了一系列現代農業高端國際活動,促進企業科技管理能力,展望農業科技發展方向,為企業發展把脈。包括組織召開大型農業高層論壇,論壇以專項報告、互動論壇及技術展示多種方式進行。形成了中國農業科技與經濟高層論壇、APEC農業技術轉移大會兩大品牌會議,并根據科技在產業化中的經濟效益等經濟指標評選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步獎,促進農業技術轉移事業的發展。
同時中心還積極參與各種國際會議,如:2011~2013年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生物農業與綠色食品專場、第五屆國際生物技術與農業峰會、中英現代農業技術轉移合作論壇、2012年國際草莓大會、2012年國際食用菌大會、2012年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技術轉移懇談會、2013 年第四屆全球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通過國際技術交流中心共計服務國內外企業1200 余家,展示并推介國內外技術600 多項。
技術轉移中心還是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協作網絡成員,承擔著與東盟國家開展農業技術轉移的工作,2013 年11 月,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和印度尼西亞農業科學院承辦的“中國—印度尼西亞農業技術轉移對接活動”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成功舉辦。
搭建高端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為夯實現代農業高端服務的基礎,技術轉移中心利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服務方式,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為農科城及國內外涉農產業鏈的相關單位搭建了兩個高端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一是“農業國際合作交流資源服務平臺” 建設。系統充分利用數據庫、軟件開發和GIS 地理信息等技術,對接、整合、梳理與共享世界農業科技優勢資源,構建了農業國際合作“資源分布圖譜”,形成農業品種、農業專利、農業品種權、農業企業、農業機構、農業科技成果、農業主導品種、農業主推技術、農業技術交易供需信息等九類數據庫,涉及世界農業品種、專利、企業、科研機構、科技成果等數據信息約121 萬多條,形成“國際農業技術合作目錄”。
資源分布圖譜和技術合作目錄的打造,為農科城農業企業了解全球農業科技創新要素的分布及發展情況、與先進的國際農業科研機構與跨國公司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合作及產業對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農業科技知識成果服務平臺” 建設。建立了農業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系統,從無形資產、品種權、農業專利等農業知識產權的價值及特點出發,運用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進行農業知識產權價值的動態評估,為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評估服務。系統的應用對提升農科城高端服務功能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為農科城農業企業吸收、利用、再創新以及申請自主知識產權等提供有力參考。
在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優勢資源的基礎上,技術轉移中心擁有了強大的資源后盾,為技術轉移中心的后續業務服務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立中農科產業發展基金 協助轉化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既有成果本身的原因,又有轉化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更有資金短缺的問題。
國際經驗證明,金融手段能夠促進農業科技產業化,甚至可以放在產業鏈的核心。
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2011 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發起投資并設立的我國首支農業科技領域私募股權基金——中農科產業發展基金成立,該基金主要用于投資國內農業領域高新技術的孵化以及高成長、創新型、科技型的企業,首期募集資金15 億元,在其投資完成后將開展更大資金規模的募集工作,從而為全國農業科技產業化提供充足的資本保障。
在當天的基金啟動儀式上,時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在致辭中指出,我國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體,要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需要有一個載體和潤滑劑來推動。
所謂載體就是指涉農企業,需要出現更多的為農業服務的企業;所謂潤滑劑是指資金和資本。只有將農業科技與農業企業進行緊密地結合,為農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資金支持,農業企業才能發展壯大,我國的農業才能從小農經濟逐漸發展為大規模經營的現代化農業。
據了解,中農科產業發展基金自成立以來,已經切實為推動高成長、創新型、科技型的企業的成長壯大開辟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一批新興的企業如“挑戰集團”、“雪川農業”、“內蒙古草原宏寶食品有限公司”、“樂威集團”等在基金的扶持下,得到了成長和壯大。
此外,技術轉移中心還與國內多家產業基金保持良好的關系和互動,為技術轉移的資本運作提供依托。
為打造世界農業科技硅谷而奮斗
據技術轉移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心已經初步建立了服務平臺,為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現階段,中心正在一步步融入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為做好“立地”工程實施工作,提升農業科技轉化率,為建設創新型科研院所、“世界一流科研院所”而努力。
展望未來,“中國農科院技術轉移中心”要發展成為“國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技術轉移中心還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推動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各研究所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通過與各研究所科技處、開發處的合作,探索技術成果的托管服務工作。
二是加強中國農科院各所技術成果的集成轉移轉化,提出一些方向性、關鍵性重大影響力成果的組裝集成,并與國內外大型企業合作或與大型科技園區合作、實現批量成果的產業化,強化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的影響力和社會經濟效益。同時探索各所深入合作的新機制,促進共同發展。
三是加強中心服務手段與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技術資源圖譜、農業優勢技術搜索平臺,農業技術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國際合作交流中心數據庫等建設與推廣運用。服務要“立地”,深入了解市場、企業的需求,需求反饋科研,甄別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拓展服務,為每項技術編制項目書。
四是同時加強我國科技“4+1”聯盟和國際農業創新聯盟的建設,推動技術國際貿易和擴大中國農科院農業技術成果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在保障措施上,技術轉移中心將創新服務機制,建立既符合中國農科院發展又符合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的融合型創新主體;二將創新服務模式,要讓服務“立地”,要深入了解市場、企業的需求,將需求反饋到科研上,要甄別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拓展服務,為每項技術編制項目書。
除此之外,中心還將創新科技孵化能力,吸引社會資金,配置智力投資、商業流通體系等資源,補充知識產權在孵化、推廣期的資金不足。力爭使研究開發、中試熟化、推廣應用科技投入比例實現1︰10︰100的目標,繼續做好中國農科院科學家創業投資基金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產業發展基金工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各所和科學家服務。
技術轉移工作需要一支專業化的隊伍,需要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熟悉市場、熟悉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穩定的技術轉移人才,才能更好的為科學家服務,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建設也將是技術轉移中心始終如一的方向。
“我有一個夢想”,50年前,美國黑人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曾感動了無數代人,面對未來,中國農科院技術轉移中心也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為打造世界農業科技硅谷而不懈努力,有夢,就會有希望,讓我們翹首以待!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