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這種機插秧節本又增收
5月17日,記者跟隨中國水稻研究所來到有“最早迎接太陽的地方”之稱的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建三江管理局。幾年前一項新技術的出現,讓建三江水稻生產原本平穩的“脈搏”跳快了一拍,這就是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
中國水稻研究所稻作技術研發中心首席專家朱德峰告訴記者,水稻缽苗擺栽技術雖然種植傷秧少、返青快,增產效果好,但這種方法需要專門的缽苗擺栽和播種機械、作業效率低、育秧難度大,大面積推廣應用難度大。針對水稻毯苗機插和缽苗擺栽各自優勢和存在問題,朱德峰和他的研究團隊,把毯苗和缽苗相融合,發明了毯苗與缽苗結合的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方法,創建了水稻缽苗機插技術,實現缽苗機插。這項技術在低漏秧率前提下,可節省機插用種成本30%;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按缽苗定量取秧,使機插漏秧降低,機插苗叢間均勻一致;采用缽形毯狀秧盤,實現了根系帶土插秧,降低了傷秧和傷根率,而且機插后秧苗返青快,發根和分蘗早,可比普通機插秧提高產量5%~10%。
車行至試驗田,記者第一次親眼見到了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正面看這種秧苗和普通的毯狀秧苗沒有區別,但當你提起秧苗看底部就會發現另有乾坤,普通的水稻毯狀秧苗底部幾乎是平的,而水稻缽形毯狀秧苗的底部布滿了橫平豎直的“溝壑”,把秧毯的底部隔成了一個個的小方塊,“這每個小方塊都是一個小缽。”工作人員指著小方塊告訴記者。這些小小的方塊雖然并不起眼,但卻大幅改善了傳統水稻毯狀秧苗機插技術。
在建三江的濃江農場,記者看到,兩臺插秧機正在進行插秧作業,插秧機后方的傳送帶上放置的正是水稻缽形毯狀秧苗,80多米的距離插秧機只用了2分鐘左右就留下了六行碧綠的秧苗,秧苗像國慶閱兵的方陣一樣,整整齊齊距離適中的插在水田上。農機手溫學全告訴記者,他做農機手已經很長時間了,以前用傳統的毯苗機插經常會出現苗間距遠近不均,參差不齊的現象,漏秧也是常有的事情,自從用了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這些情況都大幅度減少了。溫學全旁邊一位穿膠鞋的婦女告訴記者,以前機插完經常要進行補秧,勞動強度很大,自從用了新技術她的工作量小多了,水稻產量還上去了。
經過幾年的發展,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這項技術已經從建三江覆蓋到整個黑龍江墾區,乃至新疆、寧夏等多個省市自治區。“不看廣告,看療效”:僅2013年,黑龍江農墾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推廣面積達1927萬畝,畝均增產39公斤,增產稻谷67816萬公斤,節約成本62435萬元,合計增效185860.5萬元。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