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的研究所是以農業產業為服務對象的。所以研究所的發展要雙輪驅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同時從成果轉化中又凝練出用戶需要什么,來反哺創新。”在近日舉行的2023(第三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的主旨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
在全國農業科技成果展上,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發的新款甘薯藤蔓粉碎還田機和甘藍聯合收獲機閃亮登場。趙藝璇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在會上指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成果實力和科技成果應用的重要體現。當前,我們仍然面臨著糧食安全、資源環境約束、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挑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強國目標亟需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他希望,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能夠打造一個推動科技與農業產業有效結合的大平臺。
水稻所的雙輪驅動
“只有走出實驗室,深入田間地頭,才能發現生產實踐中的問題,凝練出接地氣的科研問題。只有傾聽農民的訴求,總結他們的實踐經驗,才會產出一批有針對性、廣適性的農業科技成果。”吳孔明曾說。
胡培松對此表示贊同,他在會上強調了農業科技創新存在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
近幾年,國家和省審定的水稻品種超過2000個。胡培松認為,這些品種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沒有突破性進展,直接導致了成果轉化難的問題——品種不值錢。
為了突破這種局面,中國水稻研究所2019年開展了成果轉化大討論,并提出每位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硬性指標。當時很多課題組對此不適應,認為自己做不了這個事情。
面對科研人員提出的種種疑問和憂慮,胡培松強調,水稻科研作為產業研究所,我們的研究必須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而不是自娛自樂的研究。“水稻所近幾年克隆基因300多個,但基本上未被企業家運用。”胡培松認為,這種局面必須改變,真正好的成果和技術肯定是能轉化的,以成果轉化效益凝練我們的創新方向。
經過大討論,水稻所梳理出一些可以轉化的成果,包括品種、肥料、農藥、農機、技術及集成,甚至包括政策報告。
隨著國家在放權賦權、收益分配、人員兼職、稅收優惠等方面持續密集出臺一系列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及政策紅利。水稻所借此東風,深化改革創新,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多途徑加強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他們建章立制,落實了收益分配的問題;他們重點圍繞農業兩大要害——種子和耕地拓展成果。從2022年開始,水稻所每年拿出600萬元,支持有潛力實現成果轉化的科研項目,啟動了中國水稻研究所重點研發計劃,每個項目每年可得到100萬元的支持。
成果轉化工作促進了重大成果培育,包括華占、中嘉早、中浙優、華浙優系列等品種。2022年,水稻所成果轉化收入總額超過7000萬元。
“成果轉化就是要突出特色,體現科技創新里面的無中生有、異想天開。我們現在的科技創新多數是模仿跟蹤,這樣很難進行成果轉化。”胡培松說,重大科技成果產出必須要有原創性、引領性,這樣才能實現成果轉化。而成果轉化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雙輪驅動一直是近年來水稻所發展方向。”
科技賦能打造成果轉化大場景
“融入千萬工程大棋局,打造成果轉化大場景,讓關鍵變量成為最大增量。”會上,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勞紅武介紹了近年來該院的成果轉化經驗。
“浙江省農民收入連續38年居全國省區市第一。”勞紅武說,千萬工程指引浙江堅持走共同富裕之路,為農業科技創新確立了強農富民的根本方向。千萬工程貫穿了增進農民利益,促進農民發展的理念,先后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強村富民鄉村基層改革、創新一村一品等特色富民產業發展模式,有力推動了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面向產業高質高效、農民增收致富。
依托千萬工程,浙江省農科院積極創新組織模式,提高科技服務效能。
在技術集成推廣中促共富,該院四個研究所聯合研發推廣的水稻—紅螯螯蝦高效種養模式畝均增效高達6000元以上;在以技術突破支持產業變革中帶共富,高密度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顛覆了幾千年傳統模式,蠶終身吃飼料,周年化生產,戶均年收入增加6萬多元;在特色產業技術提升中幫共富,為浙江草莓主產區建德市定向選育草莓優質品種,研發推廣高效育苗和栽培技術,實現農戶畝均年增收1萬元。
勞紅武介紹,浙江省農科院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20年來累計派出科技特派員1697人次,居全省首位。構建一園帶一站,一園一基地的服務模式,做到一人派駐全院支持,科技特派員們充分發揮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賣、領著農民賺的示范帶動和服務效應。
2016年以來,該院累計組織成果拍賣和技術服務7866項,金額達10.47億元。2021年實施賦權改革試點以來,賦權成果17項,全部實現轉化。
從東部到西部,近年來,成都市先后三次成功舉辦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簽約金額達33億元。
成都市市政府副秘書長張馳介紹,目前成都擁有西南地區唯一的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已建成國家涉農重點實驗室三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累計引進國內外一流科創團隊94支,組織實施協同創新重點項目120余項,涉農研發投入近12億元。2022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82.5%,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硬核支撐。
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曉東介紹,今年1至9月全市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1085.95億元,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金額664.06億元,全市有效發明專利量達到96484件。
推動成果轉化的大平臺
近年來,一批批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層出不窮,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逐步提高,日益彰顯出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超強筋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44”,2022年實打畝產達808.6公斤,再次刷新我國超強筋小麥單產最高紀錄;“中畜長白半番鴨”新品種年出欄量超過2000萬只,在國內肥肝市場的占比迅速提高到40%左右,打破了半番鴨品種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大會在全國范圍內征集農業科技成果,從中評選出100項前沿性、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和1000項優秀科技成果現場發布,涵蓋綠色種植、健康養殖、智能機械與裝備、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資源與環境等多個領域。
超過24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現場達成了成果轉化和戰略合作,累計簽約金額超20億元。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與武漢中油種業有限公司簽訂了高產高油優質多抗適機收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的專利轉讓協議,轉讓金額達3300萬元。“品種轉讓之后,將會通過公司化運營,逐步擴大市場占有率,力爭在3年內成為全國年推廣面積前十的品種,并在此基礎上申報國家科技獎勵,使其發揮更大價值。”油料所科技與成果轉化處副處長程曉暉告訴記者。
在同期舉行的全國農業科教機構成果轉化圓桌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全國34家高校、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共同發起并簽署“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倡議書。各與會單位將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機構的平臺優勢、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協同創新機制,共同促進提升單產行動全要素推進,努力將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專家產量轉化為農民產量、典型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盡快推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
吳孔明希望,通過這次大會,加強政產學研用金等各方溝通協作,進一步推動科技與農業產業有效結合,為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