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綠豆、蕓豆、小米、燕麥、蕎麥……滿山滿谷的莊稼,在一場秋雨之后,綠意更濃了。近日,2024年全國雜糧產業發展交流會暨中國作物學會食用豆專委會會員大會在山西興縣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走進“小米加步槍”誕生地,在呂梁山革命老區,探訪雜糧新產業。
呂梁山中,位于山西興縣的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雜糧實驗基地。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供圖
雜糧的春天,從小米到豆子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興縣,位于知名革命老區呂梁山區,戰爭年代,這里的干部群眾用“小米加步槍”走出了傳奇之路。
興縣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全縣以山區為主,黃河從旁邊蜿蜒經過,襟山帶河的地貌,晝夜較大的溫差,使得這里成為了雜糧之鄉。一路穿過群山,一座座高山低谷之中,種滿了谷子、高粱、大豆、蕓豆、綠豆等各種雜糧。
其實,許多今天被認為是雜糧的作物,在過去漫長的時間中,都是人們的主要糧食,比如小米、大豆等,都是古代的五谷之一。當今世界上,也仍有數以億計的人口以小米為主糧。
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在經歷綠色革命之后,產量迅速增長,相應的產業鏈不斷完善,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主糧,而原本的主糧漸漸成了小宗作物,變成了“雜糧”。
然而,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糧食需求日益龐大,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原本被忽視的雜糧,日漸顯現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甘延太在雜糧產業發展交流會上介紹,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6億,糧食需求比2010年增加50%-70%。而可以適應多種環境的雜糧,正在顯現出巨大的潛力。
數據顯示,在水澆地中,合理的施肥、澆水、田間管理條件下,小米可以達到600-700公斤的畝產,在科學家的試驗田中,最高紀錄目前是860公斤。但在旱地,普遍只有250-300公斤的畝產。202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將那一年確定為“國際小米年”,認為小米等作物,在可持續種植、解決全球欠發達地區糧食安全問題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農業專家們走進基地,考察雜糧育種情況。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供圖
營養的生活,需多樣化糧食
雜糧不只是主糧的補充,也不只是適應干旱、貧瘠等環境的作物,同時也是人類健康膳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膳食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而許多雜糧,往往是營養全面且豐富的優質食物。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程須珍介紹,食用豆類是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物,許多食用豆都具備“養人、養畜、養地”的功能,它們大多高蛋白、低脂肪、中淀粉,食藥同源、糧菜兼用,是人類理想的營養保健食品。而且,其秸稈營養豐富,是畜禽重要的植物蛋白來源。其共生根瘤,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進而培肥土壤。“食用豆是食品加工優質原料,也是出口創匯的優勢農產品,還是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首選作物。同時,在鄉村振興、農民增收中,食用豆也是許多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程須珍說。
我國是食用豆種類最豐富的國家,程須珍介紹,全球食用豆有15個屬27個種,中國有14個屬22個種,天然具有發展食用豆產業的基礎,“如綠豆,原產中國,當前每年種植1200萬畝左右,總產約100萬噸,總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綠豆可以生產豆芽、粉絲、綠豆糕點等常規產品,也可以生產降血脂、降血糖的保健食品等,是優質的健康食品來源?!?/p>
交流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走近呂梁山中的雜糧基地。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供圖
科技的助力,鄉村的新力量
興縣是我國知名的雜糧之鄉,生產小米、高粱、各種食用豆等。據了解,近年來,我國雜糧育種、生產等技術發展迅速,許多雜糧作物逐步實現技術轉化。程須珍介紹,近年來,我國雜糧科技攻關成效顯著,“以食用豆為例,2008年,我國就正式啟動了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這些年來,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完成了多項重大攻關,如在國際上首次完成豌豆、綠豆和飯豆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的組裝。同時,初步解決了主產區品種混雜、產量低、抗性差等問題,培育出一批高產、抗病蟲、耐逆境、優質專用,適宜間作套種、冬閑田利用、機械化生產的食用豆新品種。此外,在病蟲害綜合生物防控、食用豆機械化生產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可以說,今天的雜糧生產,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雜糧產業發展最大的變量在科技,最大的潛力在科技?!敝袊r科院作科所副所長王文生說,“同時,科技需要與產業緊密結合,才能轉化為強大的新質生產力?!?/p>
隨著育種、生產、管理等技術的發展,具有更高產量潛力、健康營養價值的雜糧,正在成為許多地方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王文生介紹,“以興縣為例,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和興縣合作,先后派出6個雜糧團隊、16名專家以及20多名研究生扎根興縣,全方位、全流程開展雜糧科技創新,從種業創新到產能提升,從加工轉化到品牌打造,幫助當地建設雜糧全產業鏈。目前,種業創新基地建設進展明顯,雜糧產業化發展實現新突破,雜糧逐步成為興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振興的有力支撐,成為革命老區又一張嶄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