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媒體通氣會上獲悉,該院制定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規劃(2018-2035年)》,計劃培育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農業科技隊伍,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科學管理、支撐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到2035年全院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創新活力、創新效率和創新影響力大幅躍升,形成若干科學中心、學科高地和卓越團隊,2/3以上學科領域和研究所達到世界一流,帶動全國農業科技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據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介紹,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明確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引領示范、能力建設四大重點任務,旨在圍繞“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的階段目標,培育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農業科技隊伍,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科學管理、支撐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重點突破一批基礎前沿技術,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成一批農業綠色發展模式,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科技示范縣,加強科學普及、技能培訓和技術推廣,全面支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同時,為明確責任,細化任務,把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進一步推向深入,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編制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大行動方案(2018-2022年)》。“十大行動”主要包括:鄉村振興政策創設支撐行動、鄉村振興標準體系創建行動、農業科技精準扶貧示范行動、鄉村振興整縣推進科技示范行動、農業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轉化行動、農業綠色投入品創制行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跨越行動、農業科技前沿突破行動、“一懂兩愛”農業科技隊伍建設行動、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提升行動等。
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王述民表示,2019年,中國農科院將全面啟動實施“十大行動”各項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實施示范縣建設和貧困縣幫扶“4+4”工程。示范縣建設方面,啟動江蘇東海縣、江西婺源縣、河南蘭考縣、四川邛崍市4個示范縣建設工作,選擇糧食、蔬菜、花卉、油菜、果樹等作物和生態循環農業、農村能源等,開展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研究。貧困縣幫扶方面,重點實施對環京津地區的阜平縣、大興安嶺片區的樺川縣、秦巴山區的紫陽縣和甘南地區的臨潭縣等4個貧困縣的科技幫扶工作,重點突破一批制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扶持建立一批特色產業、培訓一批脫貧致富帶頭人,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內生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