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調研·下田故事】
精耕細作,春華秋實。我國是稻作歷史最悠久、水稻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保存好水稻種質資源是讓中國人端穩中國飯碗的基礎。如何保護好種質資源,培育出好種子?近日,記者來到被譽為“種子芯片”的“家”——國家水稻種質資源中期庫一探究竟。
【國家水稻種質資源中期庫工作人員 袁筱萍】我們的中期庫分為三個保存庫,總共保存了大概是8萬份左右種質資源材料。這里是第一個,短期保存庫,溫度設在5度,相對濕度在50%左右。這里面是一個中期的保存庫,溫度在0度左右,材料在里面可以保存15年到20年。這個庫主要是用于分發,就是把種子分發給全國各地的科研單位,都是免費給他們。
這里面還有一個,是溫度在零下的保存庫,主要用于長期保存。種子分發多了,數量不夠了,那我們就會把里面的種子拿出來,去繁殖。
水稻育種需要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材料,而水稻種質資源庫的作用就是收集和保存這些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它能夠確保水稻種質資源在較長的時間里依然保持良好的種子活力。其中,長期種質庫保存的資源是國家的戰略資源,一般情況下是不動用的,它主要向中期種質庫提供繁殖所需的種子,中期種質庫則可以對外發放這些種質資源。
【國家水稻種質資源中期庫工作人員 袁筱萍】種質庫里早期的保存方式都是用這種鐵罐和鋁箔袋,現在都改為用瓶子保存了,保存的量也比較多一點,一個瓶子可以保存90克左右的種子。
【記者】保存多長時間就得要重新繁殖一下?
【國家水稻種質資源中期庫工作人員 袁筱萍】現在繁種主要是看發芽率,達到了它原始發芽率的百分之幾,我們就需要繁殖了。另外,種子數量少了,比如只有100粒、200粒了,我們也要重新開始繁殖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年限到了,如果有20年了,那我們就要繁殖。我們每年都要做種子活力測定,保證每批種子都有一定的活力。如果種子活力夠強的、數量夠的,那我們現在就不繁殖;如果活力測定出來,這個種子活力很低了,只有百分之30%、40%了,那我們肯定要把里面的種子取出來,拿去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