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蟲害的國家,農作物產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藥的施用。據“十二五”規劃預測,2011年全球農藥需求量為128萬噸,2015年將增加到168萬噸,“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將為5.6%。農藥確實對保障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農產品有效供給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相當一部分化學農藥又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等產生了一定的風險。
日本共同社曾經報道,產自中國的青菜經檢測發現,農藥殘留超標程度竟達到日本《食品衛生法》規定標準的42倍,農藥殘留危害不可小覷。
近幾年來,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環境的日益重視,無公害、無污染的生物農藥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農藥產業的發展趨勢與潮流。面對生物農藥的崛起,植物病毒和農藥生物學專家、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邱德文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科學施藥 杜絕隱患
《科學時報》:近些年來,“農藥”已成為老百姓的敏感詞匯,農產品中農藥殘留超標屢見不鮮,您認為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邱德文:一談到“農藥”人們可能就會想到“污染”,其實這是對農藥的一種誤解,農藥為農業的增產豐收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民為了提高產量,過分依賴農藥,在農作物收獲前不允許施藥的禁用期內違規施用農藥,以及對一些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磷酸酯類農藥或其他聚酯類農藥長時間的單一施用,造成環境污染、害蟲猖獗及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產生,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和社會公害。如果農民能夠嚴格按照農藥的使用規則,將施用、強度、技術這幾個環節科學地結合起來,完全可以減輕甚至避免污染。 (本報記者 包曉鳳 李惠鈺)
《科學時報》: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是否也是食品安全的隱患?
邱德文:其實早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有機合成的化學農藥就已問世,給植保工作帶來革命性變化。化學農藥分為劇毒農藥和低毒農藥,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農藥大部分還是劇毒農藥,對農產品安全、環境污染及農藥殘留會有一定影響。面對劇毒農藥造成的各種安全隱患,國家已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措施限制劇毒農藥的使用。2002年,農業部審議并通過了《農藥限制使用管理規定》,2006年又發布了《關于農藥禁用或者限用的有關公告》,停止受理甲拌磷等11種高毒、劇毒農藥的新增登記等。可以說,劇毒農藥未來將會徹底被農藥市場所淘汰,而環保無污染的生物農藥以及綠色低毒的化學農藥將成為農藥領域研究開發的重點。
生物農藥 異軍突起
《科學時報》:您剛才提到生物農藥成為農藥領域研究的重點,現在生物農藥的研制和開發也已被列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和高科技發展計劃,那您能否解釋一下什么是生物農藥?
邱德文:生物農藥主要來源于自然界中存在的、對農作物病蟲害具有抑制作用的各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質或其代謝產物,比如細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轉基因生物、害蟲的天敵等。生物農藥就是這些天然物質經過篩選、測試、分析、發酵、繁殖和制劑所獲得的生物制品。由于生物農藥對人畜安全以及與環境相容性好,已經逐漸成為農藥領域研究與開發的主流與方向。
《科學時報》:請簡要介紹一下我國生物農藥產業的發展現狀。
邱德文:我國生物農藥經過近30年的發展,總體來說,生物農藥產業在我國已基本形成,產品開發初具規模,并且積累了豐富的產業化經驗,在生物農藥的資源篩選評價、遺傳工程、發酵工程、產后加工和工程化示范驗證方面也已自成體系。
目前,我國開展農業生物農藥研發的科研和開發機構已達100多家,專業研究隊伍2000多人,研發水平與世界水平相當,其中發酵技術處于世界前沿。全國約有260家生物農藥的生產企業,國內生物農藥登記的品種100多個,產品種類繁多,主要品種有BT殺蟲劑、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病毒類農藥、真菌類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類農藥,其中在市面上主要推廣的井岡霉素、BT(素云金桿菌)、阿維菌素等一批我國自主創新的生物農藥新品種已在農作物上大面積使用,年產量占全國生物農藥總產量的90%,年銷售額高達3億元人民幣。由于產品質量高,大部分已出口國外,這也是我國生物農藥已成規模的典型代表。
綜合防治 聯手共贏
《科學時報》: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的區別在哪里?生物農藥具有怎樣的優勢?
邱德文:化學農藥是一種神經毒劑,化學防治就是通過施藥來刺激害蟲的神經,使得害蟲神經極度興奮、失去控制力直至死亡,這種神經毒劑同時也會對人、畜造成危害。而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控制有害動植物種群或減輕其危害程度的方法,是通過自然界中生物與生物之間進行控制,針對性強,對人、畜及水生生物比較安全,這也是兩者的區別所在。
生物農藥最大的優點是與環境相容性好、易降解,因為生物農藥的活性成分來源于自然生態系統,極易被日光、植物及各種土壤微生物所分解,因此對生態環境影響小,而化學農藥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質,容易在土壤中形成殘留,難以降解。生物農藥絕大多數無毒副作用,選擇性強,不殺傷害蟲天敵,同時還具有循環利用、低碳排放、有效防止害蟲抗藥性的增加等優點。
《科學時報》:您剛才談到生物農藥的各種優點,那未來生物農藥能否取代化學農藥?
邱德文:雖然生物農藥憑借各種優勢逐漸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但未來取代化學農藥還是很困難的。因為生物農藥的防治效果相對緩慢,就農民的用藥心理而言,希望施用農藥后藥到蟲除,而生物農藥通常7~10天后才能見效,因此難以適應農業生產快速除蟲的需要。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農藥都是無毒安全的,中國的有毒植物就有1000余種,比如一種植物農藥魚藤酮,對魚的毒性也很高,對人類的健康也會產生威脅。因此在使用農藥的時候,應當采取綜合防治的原則,只有結合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各自的優點,才能更有效地保證農作物穩產豐收,不受害蟲的侵害。
為產業發展“診脈開方”
《科學時報》:我國生物農藥產業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邱德文:我國生物農藥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有商榷之處。首先,由于生物技術的興起和過分渲染,使生物農藥市場出現魚目混珠的現象,許多非生物農藥產品被冠以生物農藥、綠色農藥、環保農藥的名稱,生物農藥市場不夠規范。其次,我國生物農藥的創新及研究開發與產業脫節,研發單位只重視學術水平,而對產業鏈上的中游和下游的研究不重視,因此科研結果不能完全符合企業和市場的需求。作為市場主體的生產企業多數為小型鄉鎮企業,規模小且分散、生產裝備和技術落后,產品單一,創新能力不足,產品質量也不穩定,商品的劑型化程度較低。
《科學時報》:要更好地加快生物農藥產業的發展,您有何建議?
邱德文:要想加快生物農藥的發展,國家的政策扶持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制訂我國生物農藥產業中長期指導性規劃,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一體的組織形式的運轉。其次要制訂法規限制農藥污染的農產品上市,嚴格執行上市農產品化學農藥殘留量檢查,用行政手段來引導生產者使用無公害生產技術。最后,建議國家應該成立單獨的生物農藥市場管理的權威機構,引導和扶持生物農藥產業,促進生物農藥產業規模化,通過市場機制和計劃調控相結合的手段,重組、合并一些生物農藥企業,形成生物農藥大集團,提高與國外農藥企業的競爭力。(本報記者 包曉鳳 李惠鈺)
分享到
[科學時報]生物農藥助力綠色產業發展——訪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所副所長邱德文
發布時間:2011-03-21
|來源: 《科學時報》2011年3月14日|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