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茶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迅猛,競爭日趨激烈。只要氣候適宜,地方政府幾乎都將茶產業作為重點產業,加以扶持發展。一些并不具備優勢的產區相繼崛起的同時,一些傳統茶區則在進行跨越發展。茶產業發展會不會過熱?茶葉的質量安全如何保證?茶產業轉型升級路在何方?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研究員。魯成銀是茶葉質量與標準化專家,近年來又致力于品牌化研究,他對我國茶產業發展提出七條建議。
規模過大產能過剩,謹防賣茶難
記者:當前,茶產業發展異常迅猛,許多地方制訂規劃,盲目擴大規模。人們擔心,長此以往,會不會造成茶葉滯銷,最后好心辦壞事,損害了農民利益?這方面的前車之鑒,并不鮮見。
魯成銀:確實,茶產業的頭號問題,就是規模過大產能過剩,為了追求效益而盲目擴張,快速擴大茶葉種植面積。
2000年全國茶園面積為1347萬畝,2012年為3529萬畝,平均每年新增茶園180多萬畝,目前,我國茶園面積已占全世界茶園總面積的53%;2012年國內茶葉總產量為175萬噸,而3529萬畝種植面積的產能完全釋放,茶葉產量將達到300萬噸/年以上。
2013年4月,農業部出臺了《關于促進茶葉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在穩定茶園面積的同時,加強老茶園改造,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提高單產,提高品質,提高效益,促進茶葉生產持續健康發展。在這個方面,浙江省控制得比較好,多年以來一直將種植面積控制在250萬~260萬畝左右,且早在五六年前就開始努力從規模化擴張向質量效益和品牌提升轉型,加快名優茶戰略向品牌化戰略調整,這些都走在前面。
鑒于名優茶生產本身具有特殊性,因為機采技術與裝備的制約、人工費用高、采茶工緊缺等因素,很多產茶區只采摘了一季春茶,因此去年“賣茶難”現象可能并不突出,但據了解,有部分以前茶葉賣得暢銷的茶場,去年已經出現了到年底茶葉還沒有賣完的現象。
對此,國家以及各重點產茶省份應引起高度重視,未雨綢繆,拿出應對之策。
質量安全,警鐘長鳴
記者:近年來,茶葉農藥殘留屢屢被檢出超標,消費者購買茶葉往往心有余悸。茶葉的質量安全問題究竟怎樣,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何在,應該如何預防?
魯成銀:現代農業完全不用農藥是做不到的,茶葉作為一種農產品,使用農藥也很正常。但總體上,我國茶葉質量安全沒有問題,是有把握的。
最近幾年,有關茶葉質量安全問題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給人的印象好像很不安全,實際上并非如此。從采茶時間上看,我國春茶基本上不使用農藥,夏秋茶因為氣候轉暖,雖然使用農藥,但很少超標;從茶類來看,名優綠茶基本上不使用農藥,其他茶類因為上市時間遲,會使用農藥,農藥殘留可能性要大一些,但上市的茶葉是經過嚴格檢驗合格才能賣的,因此,安全也是有把握的。如今,消費者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即使農藥殘留不超標,只要含有也不行,基本上是“零容忍”。
質量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表面上在于少數生產者沒有嚴格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執行,深層次則是企業和茶農的利益連結機制沒有很好地建立。一些貿易企業,為了圖方便,不是自建基地,也不是訂單生產,而是滿足于敞開收購。長此以往,不出問題是偶然,出現問題是必然。
另外,在上游生產環節,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綠色防控,采用殺蟲燈、色板、生物防治等進行病蟲害防治,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勞動力成本節節攀升,必須推行機采機制
記者:近年來,每年都有采茶工難請的消息。據報,采茶工的工資每年上漲10%以上,人工工資的支出占了銷售收入的40%以上。采茶季節一到,茶企往往心急如焚。這一狀況已經演變成為茶產業發展的心頭之患。請問破解這一難題有何良策?
魯成銀:采茶工緊缺的問題普遍存在,不僅東南沿海的浙江等地,也包括內陸的四川等地。以前是浙江請不到人采茶,現在發現,貴州等地也出現有茶無人采的現象。因為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造成了本地用工也異常緊張。
用工緊缺直接導致勞動力成本上漲。茶葉是季節性產業,春茶的采摘期很短,往往只有一個月左右。因為勞動力成本太高,許多地方的夏秋茶常常棄而不采。造成嚴重浪費。
勞動力緊缺必須通過推廣機采、機制的辦法來解決。普通茶葉機采、機制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但名優茶機采技術與裝備,目前尚未成熟,需要假以時日。
近年來,由我所牽頭,浙江正在組織實施“十縣五十萬畝茶產業升級轉化工程”,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茶葉的機械化采制。如獲成功,將大大節省勞動力投入,對茶葉這一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無疑將是一場巨大的變革。
應該從賣“名茶”走向賣“名牌”
記者:我國實施名優茶戰略已經20余年。目前,市場上名優茶比比皆是,可以說無茶不名。地方政府發展名優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老百姓喝得起的商品茶則并不多見,特別缺少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大品牌。這種狀況應該如何改變?
魯成銀:大眾化消費時代茶葉生產銷售如何搞,很值得研究。應該看到,名優茶戰略在中國茶產業發展中功不可沒,但如今,這一戰略確實走進了誤區。我們要找名優茶可以隨手拈來,價格動輒上千元,但要找一個普通消費者喜愛的大眾茶,還真是比較難。
任何一個健康的市場,都應該是金字塔型的,有高端產品、中端產品,更要有普通消費者歡迎的大眾化產品。否則就是不正常的市場。
茶葉可以分成“地緣茶”和“非地緣茶”兩種類型,前者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信陽毛尖等等,產品來源于地理資源,基本上都是高檔名茶;后者如“憶江南”、“藝福堂”等,產品來自全國各地,價位適中,屬于“買天下,賣天下”的產品品牌。
目前地方政府更多關注的是地緣產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名優茶。這類產品受資源約束,難以做大。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從賣“名優茶”走向賣“名牌”。因為名優茶的概念是資源經濟,停留在理化指標上,而名牌則一切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是真正的市場經濟。
茶葉價格應該回歸理性
記者:八項規定出臺以后,對禮品化的農產品形成了比較大的沖擊,茶產業更是首當其沖,難以避免,因為茶葉具有文化特質,常常被當作地方金名片送禮。面對這一變化,茶產業發展應該如何順應?
魯成銀:茶葉消費中,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錯誤的認識——茶越細嫩價格越高,質量就是好的。但其實,價位高并不代表質量就一定好,價位高也可能是因為數量少、采制成本高、宣傳成本高等因素決定,并不完全取決于質量因素。
前幾年名優茶的價格一路上漲,甚至幾萬一斤的茶葉都有,名優茶已經被賣成了奢侈品,已經嚴重脫離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范圍,同時也助漲普通茶葉價格,這對于普通消費者及一般茶企來說,并非好事。部分茶葉定價過高的現象要回歸理性,因為茶葉畢竟是大眾化消費的產品,絕大多數的茶葉還是要面對普通大眾進行銷售,過高的定價偏離了大眾消費需求,抑制價格過快上漲,讓定價回歸理性,生產更多更好性價比好的茶葉,使得茶葉從高價位回歸到消費者喝得起的好茶,才符合茶企和消費者共同的利益。
當然,對于資源稀缺的高端手工茶葉,價格肯定要比一般的機采機制茶葉價格高,甚至未來隨著資源的更加稀缺,價格再高些也是可以接受的。試想,制成一斤明前茶,需要七八萬個芽頭,也就是手工采摘需要七八萬次,這還不算種植、管理、手工炒制的時間精力,這樣走向市場的茶葉,高價位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切記,一定要符合市場規律,拋開不合理的炒作及虛高的價格。
綠改紅,交給市場來檢驗
記者:當前,茶產業“綠改紅”現象比較普遍,據統計,在浙江這樣一個綠茶大省,紅茶品牌已經超過100個。對于全國茶葉“一片紅”現象,你覺得該作何評價?
魯成銀: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當前越來越多的綠茶優勢產區在制作工藝上采取了“綠改紅”的措施,發展紅茶的積極性很高,目前來看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短期內看來紅茶是有市場的,傳統優勢綠茶產區改制紅茶是可行的、成功的,但我們要注意,不能單純地迎合消費者需求,要從長遠的、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假如浙江生產的紅茶歷經幾十年、上百年還能受到消費者歡迎,那么才能證明消費者的需求是持續存在的,浙江的紅茶產業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鑒于此,從政府角度來考慮的話,應該不提倡、不反對、不干涉“綠改紅”,客觀對待市場變化,尊重企業自主選擇,讓企業跟隨市場的腳步,探索產品結構調整之路。
要在創新中求轉型
記者:目前,茶產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勞動力及其他生產成本的節節攀升,決定了茶產業發展必須作出新的選擇。但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是傳統產業與生俱來的特點,因此,茶產業很難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突破。當此變革來臨之時,我們應該輸入一些什么樣的新思路?
魯成銀:首先是科技的推廣和應用。目前,科技在茶產業發展中應用比較普遍,尤其是優良品種、加工技術及裝備的應用較多,但產業整體科技含量并不高。如生態茶園建設、名優茶機械化采摘、茶葉質量安全控制、茶葉智能化加工、茶葉精深加工以及產品可追溯性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欠缺。
科技發展的方向,是要向著標準化、集成化、規模化的全產業鏈方向發展,通過科技創新,改變一家一戶小農經營的生產模式,讓茶產業率先走向標準化,進一步走向品牌化。
其次,是要提升茶葉一產以外的價值。“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很值得探討。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就茶論茶。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的功能在不斷拓展。以前,茶僅作為飲用品,但現在茶可以加工成更多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如茶食、茶含片、茶保健品等。
尤其可以美麗茶園為載體,發展觀光休閑養生業,將一產和三產相融合,讓茶的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茶產區政府和茶葉生產流通企業,可以從產業鏈和產品延伸的角度去看問題,通過發展茶園觀光休閑,建設生態茶園、美麗茶園來體現地方特色,體現產業特色,帶動地方旅游業,發展旅游地產和農業創意產業,讓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通過茶藝工坊、體驗式茶園等多種方式,讓更多的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參與到其中,從而帶動茶產業新的發展。
如果說一產的收入是一億元,那么,通過這種融合,我們希望茶產業的整個產值能夠達到十億元,甚至幾十億元。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