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任務目標,大力支持“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
因此,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有效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全產業鏈構建的組織優勢和平臺優勢,對推動和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優化調整具有突出作用。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促進縣域鄉村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園區以農戶就業增收為前提,通過規?;N養加的運營方式,推動資本、人才、科技等現代要素向園區集聚,促進“生產+加工+科技”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為實現產業發展、創新驅動、綠色高效和聯農帶農等創造出積極條件。
自2017年以來,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累計安排中央財政獎補資金約300億元,支持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約300家,自上而下帶動7000 多個省、市、縣三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創建和發展,促進我國初步形成了以園區化引領驅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整體格局。
經過七年的探索、建設和完善,全國300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立足當地優勢產業,集中匹配要素資源,通過做優做強1-2個主導產業,培育鄉村產業發展的增長極和影響力,目前涵蓋糧油、果蔬、茶葉、水產、畜禽、種業、中藥材、食用菌、特色飲料和林特花卉等大類主導產業,在產業產品多元化、生產經營主體活躍化、特色產品綠色優質化以及帶動農民效益顯著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已成為助力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提質升級、資源要素集聚、創新創業孵化、示范推廣引領以及聯農帶農益農的重要平臺和抓手。
一、逐步形成農業主導產業腹地,提升產業綜合效益作用顯著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做優做強做大主導產業為目標,聚焦資源積極培育區域農業產業發展增長極。
在培育區域特色主導產業方面,園區立足于當地優勢稟賦資源,以規模化、集約化為發展路徑,聚焦發展1-2 個特色鮮明、功能明確、重點突出的主導產業,主要涵蓋糧食、果蔬、畜禽等7大重要農業產業類型,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糧油作物類產業園超過30萬畝的有黑龍江海倫等22個產業園,生豬出欄超過40萬頭的有河北安平等5個產業園;在延長產業鏈條方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拓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電商園文創園,發展直播帶貨,建設精品農業展區、農業博物館等產業發展新模式。
通過引領帶動區域農業的優質高效發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綜合效益顯著,截至2021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培育東坡泡菜、潛江龍蝦、延津小麥等44 個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產值超百億的產業園,全國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達到 12189.47 億元,產業園平均產值達到 80.77 億元,勞動生產率平均達到20.71萬元/人,土地產出率平均達到 1.06 萬元/畝。
二、推廣先進科技裝備支撐現代農業,打造綠色高效高質品牌影響優勢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強化科技支撐能力,成為活力強勁的科技創新高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技術標準和作業規范集成推廣基地,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應用水平區域領先,如內蒙古扎費特旗產業園通過建立智慧農業和科技創新平臺,開發“掌上產業園”APP,實現田間智能管理控制、市場信息采集發布、農產品質量追溯等多種功能。科技人才供給后備力量強大,每個產業園與5家省級以上科研單位開展合作,共組建 2500 多個主導產業專家團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系,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標準化生產,打造出引領影響廣泛的特色品牌,創造出一批知名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和鄉土品牌,成為區域農業“土”“特”“產”從鄉土推廣至全國的動力源泉。產業園共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 6500多個,平均每個產業園33個。
三、聚集現代農業要素作用優勢,有效提升聯農帶農益農水平
積極發揮人才和資本等區域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集聚作用,帶動農民持續就業增收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屬性,突顯提升產業發展的科技屬性,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市場屬性。
產業園健全和完善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吸引農民參與園區建設,創造就業增收的多樣崗位,實現農業產業鏈提質增效,將園區發展成果與農民共享。通過不斷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完善創新利益分配體系,培育產業發展新態勢,如河北、寧夏等地探索出土地流轉得租金、人員就業得薪金、家庭經營得現金、入股分紅得股金“一地生四金”模式;江蘇、重慶等地建立“公司+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促進小農戶融入全產業鏈,帶動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四川蒼溪產業園堅持“產業圍繞新村建、新村圍繞產業轉”,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大力推動“農業+旅游”模式,鄉村景觀新形態,實現新村園區綜合協調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也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規模種植和土地流轉等問題。
到2021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70%的農戶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關系,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6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 51.32%,同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農民創業者發光發熱的舞臺,返鄉人員創業人數達42.45萬人次,平均每個產業園創業人數為 2133 人次。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痹诔掷m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縱深實施和著力構建農業強國體系的大背景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需要圍繞農產品供給保障、農業生產科技裝備提質、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農業產業韌性提高和農產品競爭力提升方面加強建設和完善。
一、進一步提升和優化優勢主導產業結構,構建區域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體系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應立足于縣域經濟提質增效的著力點,充分盤活區域農業優勢資源稟賦,培育和建設農業主導產業,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
在橫向統籌方面,上級主管部門應協調各園區主導產業關系,明確主導產業的作用和功能,充分發揮園區農業產業的多功能性,避免發展過程中的產業同質化、特色不鮮明問題,推動形成分工互補、相互促進的產業格局,促進區域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在縱向發展方面,各產業園區需通過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整合全產業鏈資源,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全產業鏈建設,尤其重點開發和延伸下游產業鏈,如建設精細化和專業化生產,提升種養基地、加工物流等設施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產業鏈條增值,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主導產業轉型升級。
二、進一步推進區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示范引領推廣優質高效農產品
一方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應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地,應充分兼顧社會國民利益,滿足城鄉居民食物消費需求,確保農產品數量、品種和質量結構匹配居民食物的基本需要和消費升級;另一方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要充分挖掘農業產業的內涵,打造多元化的特色農產品,以精深加工為基礎,提高優質農產品附加值,通過農業科技的應用、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質量安全的追蹤控制等多種手段,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同時積極探索網絡電商、社交媒體、線下市場等多樣化推廣模式,形成區域性乃至全國范圍的競爭優勢,擴大農產品影響力,充分形成品牌效應。
三、進一步發揮區域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的引領作用,提高創新效率和聯農帶農水平
在優化園區效率和促進創新上,各級主管部門應強化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培育和集聚現代生產要素,特別是注重科技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采取有效手段如推動開發、引進和創新現代農業技術,變革現有生產模式和生產手段,提升生產經營規?;图s化水平,以機械化、標準化規范園區的高質量發展。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應關注加強發揮在農業科技服務、農村創新創業和職業農民培訓等方面的作用,同時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立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長效機制,進一步發揮集聚和規模效應。在提高園區聯農帶農機制水平上,應重視以人力資本為主的園區內生性要素投入,吸引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入駐園區,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吸納勞動力,提
高農民工資性和經營性收入,健全和完善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壯大園區集體經濟并拓寬社會資本的融資渠道,將園區利潤更多轉變為農民福祉與社會福利,從而充分挖掘園區的溢出效應,形成循環積累的良性發展局面,使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高質量發展成果與全社會共享。
作者:陳學淵(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零麗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