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國家戰略,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使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十九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也進行了全面論述。實際上,黨的十八大開創性地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五年之后,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能夠發現,對生態文明的內涵認識更加深刻透徹,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定位更加明確清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決心也更加堅定不移。總體來看,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有以下幾個特點或者創新點:
首先,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提到了全新的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是十四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路和基本方略中的一條。報告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基本國策”,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這表明,黨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歷史上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程度前所未有。
其次,明確了生態文明的核心內涵。生態文明是什么,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能夠創造金山銀山,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設生態文明就是堅持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三生共贏”之路。
第三,在生態環境監管體制上的重大創新。改變過去部門分割的管理方式,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管機構行使行政執法和監督職能,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管理制度創新。實際上,無論是資源管理、環境和生態保護,都會涉及到多個部門或多個行政區域,比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一個流域就涉及多個行政區域;又如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控制外源污染就不是農業部門一家能夠完成的事情。有了這一創新性的制度安排,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將大大推進。
第四,強調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這里強調的是“解決”,不是“治理”。治理是對發生的污染采取事后補救手段,而解決既包含要對已有的環境突出問題進行治理,又包含著要從根本上杜絕出現環境問題。解決的手段包括建立制度、提高標準、強化監管、嚴懲重罰等,強調要構建多方參與的治理體系。這改變了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動局面,而是將污染消滅在產生以前。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生態文明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一種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生態文明建設將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和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甚至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十八大以來5年奠定的良好基礎之上,未來生態文明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將更加卓有成效,生態文明體制將更加健全完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具有生產、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功能。農業的重要生產要素耕地、水、光、熱、生物資源等本身就是構成生態環境的主體,因此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理念在農業上的具體體現,生態文明建設必將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建設農業生態文明、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全面樹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發展理念。改變過去單一追求產量、追求經濟效益的目標導向,將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提到同等重要的程度,要認識到資源安全、生態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本前提,守不住資源底線和生態紅線,就失去了食物安全這條生命線。將綠色生態理念貫穿到農業法律法規、政策制定、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及銷售各個層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產業布局,真正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健全完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健全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法律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建立健全農業耕地保護、農業節水、農業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農業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管理、農業產地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對破壞農業資源、環境及生態行為的懲處力度。及時清理、廢止與農業綠色發展不相適應的標準和行業規范,對農獸藥殘留、養殖飼料重金屬含量、水產養殖尾水排放、農用地膜、農業包裝廢棄物等方面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重新修訂。
強化農業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力度。建立符合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農業產業布局,統籌資源匹配與市場供求的關系,盡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就地生產、就地供應。根據土地消納能力確定區域養殖規模,在地下水過度開采地區適度調整種植結構,減少耗水作物種植。制訂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使用規范,加強監管和培訓,指導相關主體科學使用投入品。加大秸稈、畜禽糞污、病死畜禽、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等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力度,做到零污染。
創新農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建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這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的一大創新。農業的綠色發展也需要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對保護耕地、水資源的主體給予補償。調整農業補貼政策,將農業補貼從鼓勵生產向鼓勵綠色發展方向轉變。將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納入到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中,突破地域和行政區劃,統一行使監測和監管職責。建立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在農業主產區逐步推行耕地輪作和休耕并形成制度化。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