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道,魚子醬,取自鱘形目魚類的魚卵產品,“世界三大美味”之一,長期被認為“稀有”“奢侈”。如今,全球60%的魚子醬產自中國,西方人舌尖上的奢侈品,變成價格更親民的“中國新特產”。中國靠什么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魚子醬出口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特別策劃“行業洞察”,對話中國水產學會冷水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夏永濤、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合光,帶你揭開魚子醬背后的產業密碼。
夏永濤(左)劉合光(右)
全球60%的魚子醬產自中國,而夏永濤所在的企業,在浙江衢州,生產全球35%的魚子醬。夏永濤介紹了從鱘魚規模化養殖到魚子醬生產加工的全過程:從1996年“北鱘南養”的立項研究到2002年全人工繁殖技術的成功,從2005年“亞冷水性魚類南方度夏”的技術研究到2008年的企業規模化養殖,中國一步步成為全球最大的鱘魚養殖國。鱘魚的人工養殖,一般耗時7年,極端的達到20年之久,個體重量和卵的粒徑都達到標準才算成熟,而且鱘魚是亞冷水性魚類,對水溫水質要求很高,最佳的生長發育溫度是18攝氏度到23攝氏度,這也是為什么夏永濤將養殖基地選在了浙江千島湖。鱘魚子的加工極為復雜,需要在15分鐘內完成從“冰昏”“剖腹取卵”到“瀝水”“去雜”……直到“壓罐”“熟化”等16道工序。在正式加工之前,還需要進行35天以上的不吃不喝的“辟谷”式養殖。
鱘魚和魚子醬(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中國魚子醬之所以能打開西方市場,離不開穩定的品質和親民的價格。劉合光表示,中國地域廣闊,冷水資源多,規模化的培育之下,價格優勢明顯。中國企業致力于提供穩定的、極致的質量和一流的服務,“品質是前提也是根本。歐洲某知名航空公司曾對來自全球各國的25份魚子醬進行過盲測,結果我國魚子醬各方面品質多次排第一”。但是,中國魚子醬在西方仍面臨著一些競爭。一方面,中國魚子醬雖然已經征服了西方的品牌商或者叫貿易商,但是在終端市場,一般是分裝成小包裝,供應到米其林餐廳或者精品超市,我們幾乎沒有品牌曝光。另一方面,則是西方本土魚子醬生產商以ESG認證(對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三方面的全面評價)構筑的貿易壁壘以及可能出現的政策壁壘。
與此同時,內需市場正悄然崛起。夏永濤透露,從2006年中國第一罐人工養殖的魚子醬產出,產量只有0.5噸,到第二年開始,企業建立第一個銷售中心,開始布局內銷市場,再到2024年,依托線上加線下的品牌直銷,內銷量增長到二十多噸,國內市場占整體產銷量的10%。目前國內消費主要來自一線城市,但兩位嘉賓十分看好國內市場的消費潛力。劉合光分析,有別于面向國內的中國傳統農產品,以魚子醬為代表的“中國新特產”,早期主要面對的是西方市場,因為西方有成熟的消費環境,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的升級,國內市場份額會逐步提升,未來有望超越西方市場,“預計到2030年,國內魚子醬的消費量將增長至100噸”。
鱘魚養殖基地(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從無到有,從進口到出口,如今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魚子醬出口國,更讓國際魚子醬的價格下降了百分之五六十,“中國新特產”正在重新定義全球食品貿易格局。除了魚子醬之外,堅果、鵝肝、抹茶等產品都是新的風潮,并且還在加速發展。劉合光說,國門打開之后,這些領域的生產者往往以“前瞻性思維”起家,國外的特色農產品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新特產”。同時,他預測,隨著產能的擴張,未來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夏永濤的企業則計劃建更多的鱘魚基地,并致力于鱘魚種的技術創新,“分子生物學雌雄鑒別技術將雌雄鑒別時間從三年縮短至半年,基因育種技術有望將性成熟周期由十年壓縮到更短。”業內人士希望,“中國新特產”真正征服全世界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