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在我國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提出:“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中亞五國地處東西方交通和商業交流的要道,是古代著名“絲綢之路”的中心交點。中亞五國畜牧業具有氣候好、耕地多、草場大、飼草料充足等傳統優勢,但其生產率低、商品率低、加工程度低等問題制約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而我國人多地少,畜牧業科技與生產水平較高。因此,加強我國與中亞五國的畜牧業合作,潛力巨大,可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著力點。
加強我國與中亞五國畜牧業合作的戰略意義
促進中亞畜牧業發展,提升國家安全空間。畜牧業在中亞五國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中亞各國畜牧業發展緩慢,畜產品消費水平較低,加工業發展滯后,居民消費以未加工產品為主。通過與中亞地區開展畜牧業合作,既可為當地畜牧業發展與進步提供技術及資金支持,加快當地畜牧業發展步伐,也可進一步消化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升國家安全空間。
彌補我國耕地資源不足,滿足國內畜產品需求。中亞地區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具有光熱同季、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等特點,為種植業及畜牧業提供了良好條件。中亞國家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人口密度較低,耕地利用率低,開發潛力大。充分利用中亞地區的農牧資源,加強畜牧業合作,可以彌補我國土地資源不足、耕地資源缺乏的劣勢,解決我國人畜爭地現象,滿足人們對畜產品的需求。
推進防疫關口前移,緩解疫病傳播擴散。中亞國家與我國有漫長的陸路邊境接壤,口蹄疫、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動物疫情在中亞地區常年流行,給我國動物防疫構成了嚴重威脅。中亞五國獸醫及畜牧科技水平尚不發達,疾病監測、病畜撲殺銷毀、免疫標識制度的實施等均有薄弱環節。而我國疫病防治技術水平較為發達,具備較為先進完善的防疫監測體系,實現公共衛生走出去,可以將我國防疫關口前移,有效緩解我國動物疫病尤其是人獸共患病的傳播擴散。
帶動國內就業,促進邊疆穩定。近年來,我國新疆各產業就業空間減小的問題日益突出,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轉型調整,使得新疆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而中亞地區農業勞動密集度低,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我國可發揮勞動力優勢,向中亞地區輸出勞動力,對于緩解我國邊疆就業壓力、增加新疆居民收入、維護當地穩定發展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我國與中亞五國畜牧產業合作的有利條件
強烈的合作意愿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國與中亞各國政治關系良好,建立了多邊合作機制和平臺,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我國新疆地區與中亞相接,語言、民族及宗教信仰相似,具有顯著的合作優勢。新疆已多次參加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舉辦的官方動物疫病防控合作活動,參與建立了中國—哈薩克斯坦邊境區域蝗蟲聯合防控合作機制等。在科技領域,近幾年我國科技人員與中亞國家的交流和資源交換也持續增多,雙方合作過程中均表現出強烈的意愿。
經濟發展與畜牧業生產的互補性提供了充足動力。中亞國家畜牧業歷史悠久,光熱資源豐富,飼草料資源充足,牲畜改良育種經驗豐富,但對畜牧業生產與科研投入不足,技術相對落后,尤其是加工業發展嚴重滯后。而我國在經濟實力與技術水平的優勢可彌補中亞國家的不足。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肉類總產量居世界首位,具有比較先進的畜禽養殖與畜產品加工技術,完全有能力也有條件在更高層次上開展與中亞的畜牧業合作,引領和形成畜牧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促進雙方經濟共同發展。
區域性的疫病防控需求搭建了緊密紐帶。有效的動物疫病防控不能各掃門前雪,必須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協調統一的防控體系。在抗擊人類及動物疫病方面,中國具有豐富的經驗及先進的科研水平,尤其在控制動物疫病方面,中國防控科技機構健全,科研成果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通過對中亞國家的防控技術和設施支持,提高整體區域的疫病防控水平,不僅為我國本身提供疫病防控屏障,保障人民身體健康與社會穩定,而且可在促進雙方畜產品出口貿易、帶動畜牧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與中亞五國畜牧業合作的路徑選擇
科技合作是先導。通過我國與中亞各國的農業高校、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共建研究站點、科技園區和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開展人才團隊、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交流。以正在新疆建設的“中國—中亞科技合作中心”為載體,開展農業科技合作研發與人才資源共享項目,建設具有科技信息交流、戰略研究、學術交流、新技術新產品展示等功能的“一站式”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臺,推進畜牧良種培育、畜禽規范化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等畜牧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
產業發展是重點。加大對中亞國家畜牧產業和農牧產品加工產業的投資力度,在主要合作城市優先建立一批農牧產業生產基地和食品加工生產基地。鼓勵我國大型農業生產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走出去,通過境外投資、參股并購、科技合作等途徑加強產業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媒介,在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優質牧草種質資源和飼草料生產加工利用方面開展合作交流,簽訂中國與中亞各國雙邊、多邊動植物檢驗檢疫條款和畜產品(飼草料)進出口目錄,共同建設優質安全的畜牧業生產、加工、物流等合作設施和進出口交易配送體系,促進畜牧業領域的務實交流與合作。
疫病防控是保障。加強我國畜牧防疫部門同中亞畜牧防疫部門的合作,建立涉及公共設施、醫療資源、畜禽疫病防控、食品檢驗等多方面合作項目,開展中國-中亞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合作,推進跨境無疫區建設。針對動物疫病,按照OIE規定,建立統一的疫病監測、病畜撲殺銷毀、免疫標識制度,有效監管和控制區域內重大動物疫病。對中亞國家給予儀器設備、獸醫藥械的支持和援助,幫助其建立無疫區和生物安全隔離區。建立國家間的官方獸醫合作交流平臺,及時分享交流新型動物疫病疫苗和診斷方法,在疫病發生時,能夠迅速發揮合力作用,有效遏制疫病發展。
推動我國與中亞五國畜牧業合作的政策建議
建立科技合作交流機制。由商務部、農業部牽頭,由新疆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中國農科院等有關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及相關龍頭企業參與,與中亞國家相關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畜牧業科研合作交流機制,推動“中國-中亞科技合作中心”建設,開展畜禽良種研發、現代化養殖、飼料加工等全方位科技合作。
提升畜牧產業合作水平。建立由國家財政、金融機構等多主體出資的畜牧業發展基金,對中亞國家畜牧企業進行資本注入和股權收購,鼓勵大規模企業運用購買、租賃、合營等方式畜牧業發達地區優先建立一批畜牧養殖基地和食品加工生產基地。由中方援助部分資金、技術及設施資源,由當地提供土地、人力等資源,建立中國-中亞畜牧產業經濟區,打通沿線畜產品流通環節,簽訂畜產品貿易長期合作協議。
開展人才戰略合作計劃。由我國農業科研單位、高校與中亞各國開展中外員工培養和人才支持合作。同時,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中國-中亞畜牧合作培訓中心,通過交換生項目、單向派出項目、實習項目和短期交流項目為中亞學者提供到中國學習的機會,邀請中亞畜牧領域高端技術人員,開展骨干人員掛職交流,由我國提供學者學習資金及設備支持。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