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被稱為小麥的“癌癥”,是一種世界性病害,不僅影響小麥產量,其產生的毒素還威脅人畜安全。近年來,我國小麥赤霉病發病率和面積不斷上升,豐產小麥品種抗性不足,使得防治小麥赤霉病迫在眉睫。
■本報記者 秦志偉
▲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成立現場。
▲與會代表觀摩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試驗示范田。
秦志偉攝
5月12日的江蘇省泰興市陰雨綿綿,此時這里的小麥正處于揚花期的后期,它們在享受雨水滋潤的同時,也正飽受其危害,因為濕度正是小麥赤霉病的誘因之一。
小麥赤霉病被稱為小麥的“癌癥”,是一種世界性病害,不僅影響小麥產量,其產生的毒素還威脅人畜安全。近年來,我國小麥赤霉病發病率和面積不斷上升,豐產小麥品種抗性不足,使得防治小麥赤霉病迫在眉睫。
當天,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成立大會暨現場觀摩交流會在泰興市舉行。在現場觀摩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試驗示范田時,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等領導、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跋乱徊?,聯盟將從品種改良和藥劑防控的角度協同攻關?!甭撁嗣貢L吳宏亞介紹道。
從偶發到頻發,病區仍在擴大
小麥生長過程中存在很多病害,諸如白粉病、紋枯病、全蝕病、葉銹病等,但赤霉病似乎有些“另類”,它不僅會造成小麥產量減產甚至絕產,其產生的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等毒素還會嚴重威脅食品安全。
有學者調查了2008-2009年度全國11個省1018個飼料樣品的毒素污染情況發現,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的檢出率達95.8%,超標率達17.7%。其中,西北地區的超標率達38.1%,華北和華中地區的超標率分別為21.0%和20.1%。
據介紹,小麥赤霉病主要發生在溫暖濕潤地區,我國長江中下游麥區和東北東部春麥區為該病的主要流行區,但由于擴大灌溉、氣候變暖、秸稈還田不到位等原因,小麥赤霉病逐漸向黃淮麥區、北方麥區等擴展。
從黃淮麥區過來的專家、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許為鋼研究員感嘆,如今的小麥赤霉病在黃淮麥區已有發病區面積擴大、危害頻繁的趨勢。
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小麥赤霉病發病主要有三大特點,分別是赤霉病危害日益頻繁、糧食生產中赤霉毒素污染日益加重和發病區域日益擴大。記者也從與會專家討論中感受到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馬忠華給出了近五年小麥赤霉病危害日益頻繁的數據:年均小麥產量損失近340萬噸,比上個世紀90年代增加2.6倍,比2000-2009年增加1.6倍。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為喜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小麥赤霉病屬于典型的氣候性病害,主要發生在小麥抽穗揚花期,“此時如遇連續降水的陰雨天氣,即可造成小麥赤霉病的發生”。
資料顯示,當春季氣溫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時,形成子囊殼,氣溫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氣潮濕的情況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藥上,經花絲侵染小穗發病,危害最嚴重的是穗腐。
這就是開篇所講濕度是小麥赤霉病的誘因之一。當然,小麥赤霉病流行原因不僅僅局限于此,其發生流行還受菌源量、品種抗性、栽培管理措施等多因素影響。
“高度重視赤霉病的抗性改良和持續防控工作已經成為一項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眳呛陙喺f。
防治單一,尚未突破育種瓶頸
就目前小麥赤霉病防治而言,還是以藥劑為主。而小麥品種赤霉病抗性不足成為眾多專家都提到的問題。據介紹,我國自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進行小麥赤霉病抗性改良工作,先后選育出蘇麥、揚麥、寧麥、鄂麥等系列的少數品種對赤霉病有較好的抗性,尤其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團隊培育的揚麥158,成為大面積豐產抗赤育種的成功典型。
任創新聯盟理事長的程順和表示,盡管長江中下游麥區推廣的不少品種都具有較好的赤霉病抗性,但自揚麥158后,大面積品種至今仍未能取得大面積豐產與抗赤霉病相結合的新突破。
一時間,大面積豐產與抗赤霉病相結合成為了小麥育種的難題。
有學者對赤霉病大流行年份調查發現,品種抗病效應與藥劑防治效應是可以相加的,即中抗、中感品種結合藥劑防治能有效控制發病,而感病、高感品種即使采用藥劑防治也不能控制病害發生。
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振生教授從植保的角度提出了他的擔憂,“在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抗赤霉病品種的情況下,我們用多遍藥,是否有考慮到成本,有沒有考慮生態環境?”
許為鋼提出的一個想法也引發與會專家的共鳴,“有品種和藥劑了,能否把栽培考慮進來?”許為鋼提出,黃淮南部麥區赤霉病之所以發病率高,其中還跟秸稈還田有關。
據了解,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秸稈還田技術和機械化水平不到位,使得很多秸稈滯留在土壤表面,為赤霉病菌子囊殼的形成和發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場所。
此外,馬忠華指出,在當前部分麥區實施小麥玉米輪作的種植制度,而這也為赤霉病菌提供了豐富的浸染寄主和生存基質。“應該在國家新一輪種植結構調整的時期,減少玉米的種植面積。”馬忠華說。
至此,小麥赤霉病防治措施單一以及尚未突破的育種瓶頸成為下一步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也讓與會專家對聯盟的成立寄予希望。
協同創新,集成防控技術體系
聯盟也正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成立的。“通過組建協同創新聯盟開展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聯合攻關,從品種改良和藥劑防控角度解決小麥赤霉病問題,為我國小麥產業健康發展和口糧安全做好研究和服務工作?!苯K里下河地區農科所所長肖鳴祥研究員介紹道。
據介紹,聯盟成立的組織基礎是于2012年召開的全國小麥赤霉病抗性改良與持續防控研討會,大會討論決定成立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程順和院士牽頭,依托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建立我國赤霉病抗性改良與持續防控協作組。
在吳宏亞看來,由于不同生態區小麥品種具有相對的區域適應性,不可能單純依靠某一品種、某一單位或某一學科就能解決生產上的所有問題,需要育種、植保、食品檢測等不同學科科研人員的攻關。
記者了解到,該聯盟成員單位涵蓋了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河南、山東、黑龍江、陜西、浙江等地區科研院所、高校。該聯盟被列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2017年20個標桿聯盟之一。
當天,與會代表參觀了位于泰興市的試驗示范田。泰興市地處長江下游,是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基地。自2016年開始,泰興市組織專家制定實施方案,循序漸進,按不同地域、不同土壤類型逐步建立綜合防控示范區。
據介紹,兩年來,泰興市的13個鄉鎮都建立了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示范區,每個示范區面積500~1000畝,以“寧麥13”等中抗小麥赤霉病品種為主,藥劑為畝用48%氰烯和戊唑醇50克,防治1~2次。
2016年,在小麥赤霉病重發的情況下,泰興市4個示范區平均病穗率2.9%,防治效果達85.3%;大面積平均病穗率3.5%,防治效果達82.4%,效果顯著。
“能做到可防可控,這個不容易,值得推廣?!爆F場觀摩過程中,陳萌山向旁邊的張桃林說道。而這里的效果也得到其他與會專家的認可,并表示值得引進和借鑒,集成適合各省份的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體系。
下一步,“在江蘇省率先實現綜合防控技術集成示范,最終在我國赤霉病常發區實現綜合防治率85%以上?!毙Q祥介紹了聯盟2017年的工作目標。此外,聯盟還將培育一批赤霉病抗性達中抗以上的新品種,研制篩選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赤霉病防治藥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