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方部分省市山區長期以來存在因食用蜂蜜而引發的群體性中毒事件,并導致多人死亡。有毒蜂蜜從何而來?什么物質能讓蜂蜜致人中毒?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產地識別與控制團隊揭示了有毒蜂蜜致人中毒的物質基礎及其毒性作用機制。該研究成果將為我國有毒蜂蜜的風險管控和中毒人群的診斷與救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有害物質雜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蜂蜜中毒事件不僅危害了蜂蜜消費者的健康權益,而且嚴重阻礙了蜂產品行業的健康發展,特別是成為我國南方部分貧困地區發展中蜂產業的“攔路虎”。
為摸清我國蜂蜜中毒的高風險地區和季節,該團隊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毒蜜源植物的調查和研究。結果發現,鉤吻是導致我國華南地區蜂蜜中毒的重要有毒蜜源植物之一。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李熠介紹,為了探究鉤吻有毒蜂蜜致人中毒的物質基礎和毒性作用機制,團隊成員采用先進技術對鉤吻進行了詳細研究,并從中識別和鑒定出了4種鉤吻生物堿,其中新發現的化合物14-羥基鉤吻素己占到總生物堿的90%以上,是鉤吻有毒蜂蜜致人中毒的關鍵化合物。
隨后,該研究系統開展了該化合物在模式動物中的急性毒性、毒代動力學、藥物代謝和毒性作用機制等研究。結果表明該化合物屬于劇毒性化合物,其半數致死劑量為0.125 毫克/千克(體重);在機體內易于吸收且發生了廣泛的代謝,生成眾多代謝產物,而γ-氨基丁酸是其關鍵的毒性作用靶點。
該項研究成果不僅將為我國有毒蜂蜜的風險管控提供科學依據,也為食用含鉤吻蜂蜜中毒后的救治措施提供參考手段。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國家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項、國家蜂產業體系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19.12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