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些科研單位考核時不再數論文數量、看影響因子,而是探索新的機制
[人民日報]考核“數論文”,應當怎么改?
發布時間:2016-09-30
|來源: 《人民日報》2016年9月23日 |作者:余建斌 蔣建科 谷業凱
說起論文“指揮棒”,業內人士在期盼改革的同時也不乏擔心:“唯論文”考評搞了這么多年已成定式,加上中國還沒有擺脫人情社會,用其它方法考評能更公平、更合理嗎?
科技考評不“唯論文”能行嗎?
那就看看這三個單位的做法吧。
做法一: 實行分類考核 “拿鐵鍬的”和“拿筆桿子的”分開考核
“過去我們研究所跟大學幾乎一樣,就拿SCI論文一項來考核,大家都趴在桌上寫論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張泓說。
但近幾年,隨著認識越來越一致,研究機構內部拿論文考評變得不再是“天經地義”。尤其是農林科技這樣以實踐為主的領域,理論創新和應用研究齊頭并進逐漸成為研究所的“精氣神”。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豆研究團隊學科帶頭人韓天富清楚地記得,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導師王金陵教授要求學生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要能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用流利的英語與外國同行進行交流,還要能扛起鐵鍬教農民種地。
實際上,“唯論文”的考核機制在農科院這樣實踐性極強的院所里,已經無法作為人才選拔、評獎評優的唯一標尺。這種考核機制很難適用于關鍵技術開發、科研成果轉化以及科研輔助和管理工作。
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就開展了積極的探索。他們一改過去單一的論文考核標準,實行分類考核,將“拿鐵鍬的”和“拿筆桿子的”分開考核,取得了成熟的經驗。針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仍以其發表論文的質量和數量為主設置指標。而其他崗位,則“因事制宜”,根據其工作崗位、職責任務確定考核機制。
比如,針對從事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產品設計人員,按專利、產品、標準等的數量、質量和效益為主設置指標;對于轉化人員,就按其推廣品種、轉化成果、轉讓技術與專利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為主設置指標;對于科研輔助和管理人員,由科研人員或其他服務對象對其服務的質量、數量、態度等方面進行記工分考核,通過計分結果確定提供服務的滿意程度和獎懲措施。
摒棄“唯論文”的考評模式,并不是考核放松了,而是更有針對性。“考評體系改革后,實行分類考核,對我們傳統食品加工以專利為考核指標,要求每年必須拿出20個以上的專利。”張泓說。
事實上,雖然不以論文為考核指標,但隨著研究開發的深入,張泓所在的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傳統食品加工與裝備研究室發表了高水平SCI論文10多篇,國內論文近30篇。這些論文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質量和被引用率都很高。
科技考評不“唯論文”能行嗎?
那就看看這三個單位的做法吧。
做法一: 實行分類考核 “拿鐵鍬的”和“拿筆桿子的”分開考核
“過去我們研究所跟大學幾乎一樣,就拿SCI論文一項來考核,大家都趴在桌上寫論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張泓說。
但近幾年,隨著認識越來越一致,研究機構內部拿論文考評變得不再是“天經地義”。尤其是農林科技這樣以實踐為主的領域,理論創新和應用研究齊頭并進逐漸成為研究所的“精氣神”。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豆研究團隊學科帶頭人韓天富清楚地記得,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導師王金陵教授要求學生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要能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用流利的英語與外國同行進行交流,還要能扛起鐵鍬教農民種地。
實際上,“唯論文”的考核機制在農科院這樣實踐性極強的院所里,已經無法作為人才選拔、評獎評優的唯一標尺。這種考核機制很難適用于關鍵技術開發、科研成果轉化以及科研輔助和管理工作。
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就開展了積極的探索。他們一改過去單一的論文考核標準,實行分類考核,將“拿鐵鍬的”和“拿筆桿子的”分開考核,取得了成熟的經驗。針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仍以其發表論文的質量和數量為主設置指標。而其他崗位,則“因事制宜”,根據其工作崗位、職責任務確定考核機制。
比如,針對從事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產品設計人員,按專利、產品、標準等的數量、質量和效益為主設置指標;對于轉化人員,就按其推廣品種、轉化成果、轉讓技術與專利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為主設置指標;對于科研輔助和管理人員,由科研人員或其他服務對象對其服務的質量、數量、態度等方面進行記工分考核,通過計分結果確定提供服務的滿意程度和獎懲措施。
摒棄“唯論文”的考評模式,并不是考核放松了,而是更有針對性。“考評體系改革后,實行分類考核,對我們傳統食品加工以專利為考核指標,要求每年必須拿出20個以上的專利。”張泓說。
事實上,雖然不以論文為考核指標,但隨著研究開發的深入,張泓所在的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傳統食品加工與裝備研究室發表了高水平SCI論文10多篇,國內論文近30篇。這些論文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質量和被引用率都很高。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