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CIMMYT在華農業合作30年
[中國科學報]成長與困惑
發布時間:2012-05-29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2年5月29日|作者:黃明明
玉米已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一次是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韌用英文向CIMMYT致謝時,提到了這樣一個細節,在不到1年時間里,他和Lumpkin教授(CIMMYT主任)在中國已見了5次。
10分鐘后、在同樣的位置,Lumpkin做了個無可奈何的手勢,“而我們每年只能用墨西哥政府的資金來補貼與中國的合作”。
會議現場有國際玉米小麥育種領域的頂尖專家,亦有中國政府的官員。先是認同、而后理解的笑聲背后,影射的是雙方合作30年里的努力和貢獻以及對于未來前行的困惑和期待。
中國農業和CIMMYT的姻緣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簡稱CG中心)有著“世界農業科學院”之稱,CIMMYT是其下屬的15個農業研究中心之一,專門從事全球范圍的玉米和小麥改良研究。
CIMMYT成立于1966年,是綠色革命的發源地,是非營利性的國際農業研究和培訓機構。目前,CIMMYT正在開展的重大項目研究包括種質資源的基因鑒定、提高小麥和玉米的產量潛力、持久抗病品種培育、應對氣候變化的品種改良和精準農業等方面的研究。
“非營利性”、“服務發展中國家”、“20萬份小麥和玉米種質資源”、“國際前沿平臺”是CIMMYT特有的標簽。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后從CIMMYT引進小麥種質9萬份次,從中篩選出14000份優異資源保存于國家和地方種質庫中,占我國小麥種質外引材料的50%。從CIMMYT引進玉米群體和自交系1000多份,在我國的四川、云南、廣西和貴州等地的玉米育種和生產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近幾年灰斑病和紋枯病已成為制約西南地區玉米生產的重要因素,但國內缺乏抗源,CIMMYT種質對這兩種病害表現出獨特的抗性。
這龐大的種質資源對中國農業的貢獻有多大?舉幾個例子即可說明。
寧春4號,自1985年以來一直是我國春麥區的主栽品種,是市場暢銷的名牌面粉雪花粉的主要原料;邯6172,黃淮麥區的主栽品種之一,連續6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鄭單958,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玉米雜交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優質玉米雜交種農大108……
上面這些中國當前小麥和玉米的“巨無霸”品種,都和CIMMYT改良的種質庫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其中,以CIMMYT種質為親本育成小麥品種有近260個,30年累計推廣6.5億畝。
無形的資產
有人問及:“30年了,CIMMYT與中國合作的貢獻能否給出個量化的數據?”
曾任CG秘書長的王韌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育成的三系雜交稻“恢復系”中有個遺傳材料,就是用國際水稻所(CG下屬中心之一)的種質育成的。雜交水稻親本材料以專利的形式轉讓給美國。20多年來,美國的一家公司每年都為此付巨額的專利費,2011年為4800萬元人民幣。
“反過來說,如果中國育成的小麥和玉米品種要付給CIMMYT專利費的話,不是用錢所能衡量的。”王韌回答。事實上,從CIMMYT引入中國的種質,只須簽上“不可用于商業開發”的協議即可,此后即不存在任何專利限制。
此外,CIMMYT的理念、氛圍和組織環境所傳遞的,更是種無形的影響。
隨著合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和管理者到CIMMYT總部墨西哥進行培訓和學習。
曾經在CIMMYT總部工作過5年,目前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工作的王健康看來,這段寶貴的經歷,讓他終身受益。
“那里像個聯合國,是認識和聯絡世界頂尖科學家的地方,有發達國家的,也有不發達國家的,是多學科合作的理想場所,你隨時都能接觸到世界上最新的業內信息,會在思想、信息和文化上相互開導和碰撞。”王健康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CIMMYT駐中國聯絡官何中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CIMMYT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典范。“所有的研究都是針對育種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采取不同學科協作的形式來解決,育種、生理、栽培、植保、遠緣雜交和分子技術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員共同攻關。這些理念,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迄今為止,中國到CIMMYT參觀學習、培訓或者做博士后的已達800多人,先后都回到了國內,其中不乏當今國內科研的領軍人物。
客人的困惑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就通過巴基斯坦等國引入CIMMYT培育的、被譽為綠色革命的矮稈小麥品種,其第二任主任曾于1934年至1939年在延安當過戰地記者。1979~1981年,現任主任Lumpkin在浙江農業科學院土肥所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
盡管有著濃厚的中國情結,但在推進CIMMYT和中國的合作中,Lumpkin的困惑之情難掩。
目前,CIMMYT對華合作投資居CG中心首位,有5位高級科學家在國內成立了研究團隊,全職在國內工作。CIMMYT是非營利性的科研和培訓機構,其經費來源包括成員國認捐和項目經費兩種形式。
以2011年為例,中國對CG中心捐款總數為160萬美元,分到CIMMYT只有19萬美元。而印度對CG的捐款數都已達900萬美元。
“墨西哥政府投入占據我們資金來源的30%,中國政府的投入還不及0.2%,但這些年中國從中的收益最大。”Lumpkin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讓Lumpkin難辦的是,由于CIMMYT目前85%的經費是定向的項目經費,出資者要求固定的流向,必須用于特定的項目和國家;而盡管他想在余下的15%的事業費中加大對中國的投入,但國際財團要求原則上經費不能再用于中國。
“中國投入的19萬美元已經全部用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政府可以定向認捐,要求新增加的經費用于與中國有關的研究上,也可以全部用在中國,我們很歡迎這樣的做法。”Lumpkin坦言。
戰略意義和世界話語權
王韌看來,與CIMMYT的合作,對于中國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以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的玉米為例。
“根據農業部提出的未來每年新增1000億斤糧食的總量,專家們預測80%的潛力在于玉米。我個人認為,中國玉米上應該努力達到而且有能力達到90%自給。”
王韌進一步分析指出,目前我國玉米的主產區主要在東北和黃河流域,而玉米的增產潛力在西北、西南地區,但我們缺少適合熱帶和亞熱帶的品種。王韌表示:“CIMMYT有豐富的熱帶和亞熱帶玉米品種,這對我們國家玉米產量有可能帶來區域性的突破,甚至對于我國整體的糧食安全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農業產業的升級關鍵在于新技術的應用和創新。
在5月21日召開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戰略研討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中國的農業科研應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占有重要位置。
據《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在CIMMYT的小麥、玉米等關鍵項目負責人中,還沒有中國人的身影。其所聘請的180位高級科學家中,中國人僅占5位。
翻閱CIMMYT簡報不難發現,各成員國正在增加與CIMMYT的專項科技合作。
2011年4月,墨西哥總統宣布了一項與CIMMYT合作的巨額項目,每年約1000萬美元,期限為10年,目的是通過研究光合作用等提高墨西哥玉米小麥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由于2011年進展順利,墨西哥政府2012年將項目經費增加到3000萬美元。而同年11月,印度農業部與CIMMYT簽署了共建布勞格南亞研究所的協議。
CIMMYT也想在中國建立國際小麥玉米研究東亞分中心。Lumpkin對《中國科學報》記者透露,2011年,他們曾經致函中國政府,提出希望雙方合作開展更大的研究計劃,目前仍在等待中。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