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25日在京通過現場會議和直播平臺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和《2021全球糧食政策報告》?!吨袊r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顯示,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可完全滿足居民能量攝入需求,但食物損耗和浪費嚴重,超過12%的食物能量和蛋白質被損耗,凸顯了反食品浪費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報告直擊“十四五”產業熱點問題,預測了中國農業食物系統發展趨勢。報告測算發現,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可滿足居民能量攝入需求,但隨著居民對膳食質量要求的提高,導致對能量、蛋白質和脂肪的需求大幅增加,需要進口農產品來補充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2020年,中國居民人均食物供給總能量為3952千卡/天,其中國內生產來源為2952千卡/天,占比74.7%。而中國居民人均能量攝入為2248千卡/天,僅占能量總供給的56.9%,且已達到《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到2020年,全國人均每日攝入量2200~2300千卡”目標。
另一方面,食物損耗和浪費嚴重,超過12%的食物能量和蛋白質被損耗。人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供能比分別為50.6%、14.7%和34.7%,同《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宏量營養素)WS/T 578.1—2017》相關標準相比,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已出現過剩,脂肪供能比已超出推薦范圍20%~30%,而蛋白質攝入量高但供能比基本符合標準,這表明當前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性不平衡問題突出。
報告還根據當前膳食營養結構預測,2025年,中國人均能量、蛋白質和脂肪攝入將分別達到2333千卡/天、92克/天和83克/天,膳食營養超過推薦攝入量,亟須優化轉型。因而,“十四五”時期,要進一步優化居民膳食營養結構,強化以居民營養健康為導向的消費需求預測,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水產品等優質蛋白質供給。
報告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資源緊缺、食物浪費、營養不均衡等多重壓力,未來應加快提高農業技術水平,進一步減少食物浪費,優化居民膳食結構等推動中國農業食物系統可持續健康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