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主產區在實現我國糧食穩產保供中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深化多渠道產銷協作,這是我國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重要舉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胡培松經過調查發現,近年來,種糧效益較低、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經濟發展的差距有擴大趨勢、現行利益補償機制政策效應弱化等問題日益突出,不利于穩定與保護主產區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同時,國家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以縱向為主,補償主體以中央政府主導,主銷區沒有承擔相應責任,亟需在優化完善縱向利益補償機制的基礎上,加快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充分調動主產區重農抓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胡培松認為,應加快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強化對主產區的政策扶持。各項糧食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向主產區傾斜,不斷增強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強化對主產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各種獎補政策不僅要與糧食產量掛鉤,而且應綜合考慮糧食調出量、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確保主產區財政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的法律法規體系。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法律法規,從法律上確定補償的合法性;對補償范圍、補償主體、補償對象、補償方式和補償標準作出明確規定,對主銷區到主產區投資建設糧源基地、糧食加工轉化和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需要達到的規模作出明確要求,確保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落實到位。
三是支持主銷區對主產區開展農業科技合作。資金補償是橫向利益補償的重要方式,但從根本上改變主產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滯后的問題,既要靠利益補償機制“輸血”,也要進一步提高主產區糧食產業高質高效發展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建議在《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辦法》中,將主銷區出資設立糧食產銷科技合作項目作為考核內容之一,具體是主銷區針對糧食調入的種類,面向對應的主產區省份,設置一定規模的糧食產銷科技合作專項,由雙方農業科研機構共同承擔實施,支持主銷區與主產區針對糧食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開展農業科技合作,提升主產區糧食全產業鏈科技含量,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加農民經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