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宇在給記者展示試驗場蜂箱中的蜜蜂。據介紹,目前國內60%的蜜蜂養殖種類為西蜂,40%左右為中蜂。記者馮麗妃攝
6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北京北五環的一座樓頂,一只只蜜蜂從四面八方急飛回巢,忙著鉆進蜂箱“卸貨”。
這里是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的養蜂試驗場。該所博士房宇介紹,這里約有80個蜂群大概160萬只蜜蜂。“每兩萬只蜜蜂構成一個蜂群,早出晚歸忙于采蜜。”該所副研究員房宇向《中國科學報》介紹。
蜜蜂是靠光線和氣味導航回家的能手,但它們也可能迷途失蹤。近日,韓國4千多家蜂農飼養的大約78億只蜜蜂集體消失,造成巨額損失,引發關注。
中國農科院蜜蜂所資源昆蟲生物學與飼養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徐書法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賬:78億只蜜蜂,按每群蜂2萬只計算,大約是40萬群。如果按我國一個蜂群的蜂蜜產值1000元左右計算,韓國蜂農此次損失或達4億元左右。
蜜蜂緣何集體“蒸發”?危害幾何?這對擁有世界上最大數量家養蜂群的中國來說有何警示?《中國科學報》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房宇試圖取出一個蜂箱中的一個蜂巢隔板。馮麗妃攝
據介紹一個蜂箱中約有10個隔板,每個隔板上通常可停歇約2000只蜜蜂。馮麗妃攝
持續“蒸發”的蜂群
在全球范圍內,類似韓國蜂群集體“蒸發”的現象并非首次。
2006年,美國佛羅里達養蜂人大衛·哈肯伯格有2000群蜂遭受損失,這占到他養蜂比例的近68%。這讓哈肯伯格一度被認為是一名拙劣的養蜂人。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養蜂人損失大量蜂群,一些人的損失率甚至達到95%以上,人們開始關注哈肯伯格提出的蜜蜂蜂群衰竭失調現象(或稱蜂群崩潰失調癥,CCD)。
到2008年,美國已有35個州報道出現CCD。這種現象還波及至歐洲和亞洲,日本、印度和我國臺灣地區都曾有發生,至今仍在持續,損失難以估計。
“CCD有兩個典型特征:一個蜂群的工蜂種群突然消失,但蜂群附近極少發現或并無死亡蜜蜂;蜂箱內留有蜂王、未成年工蜂、幼蟲以及蜂蜜和花粉儲備。”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朱朝東向《中國科學報》解釋。
“顯然,沒有成年工蜂采集花粉、花蜜并育雛、筑巢,家養蜜蜂蜂群最終必將崩潰。”他補充說。
蜜蜂所資源昆蟲保護團隊研究員代平禮也表示,成年工蜂飛離后不返回蜂巢進而消失,這與家養蜜蜂與生俱來的社會性相背離,是極為異常的現象。
“蜂群衰竭失調的影響是一個緊迫的問題。”蜜蜂所所長彭文君說,作為擁有關鍵物種和環境指示物種雙重身份的蜜蜂,如果這一現象繼續惡化,將會給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
從小的層面看,他說,這會導致蜂產品的產量和養蜂人的生計受到影響。但如果長期無對應策略,將會引起授粉危機,波及農業產量,可能會出現糧食短缺。
蜜蜂行為試驗小巢 馮麗妃攝
“禍首”不止一個
蜂群“蒸發”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此次韓國蜂群消失被認為與氣候變化有關,是否如此呢?
多位專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極端天氣情況下,蜜蜂的健康及生存的確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蜜蜂是一種變溫動物,最適生存溫度為15~25℃。”徐書法介紹,“韓國飼養的意蜂(西方蜜蜂)個體臨界溫度為13℃~39℃,氣溫超過39℃時除了采水之外基本不出巢活動。中蜂(中華蜜蜂)對溫度的適應性要強于意蜂,個體臨界溫度分布是10~42℃。”
為此,他表示,某一年份如出現極端的高溫或低溫,對蜜蜂的生長發育以及采蜜等生產活動都會有較大的影響。如果外界環境溫度長期處于極端溫度條件,影響的不僅是蜜蜂,還有植物的生長、開花及種群分布等,對蜜蜂與植物的長期形成的互作關系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農科院蜜蜂所資源昆蟲保護團隊副研究員吳艷艷也表示,氣候變化導致的持續高溫干旱還會影響植物泌蜜,致使蜂群食物來源減少,誘發蜂群衰竭。
不過,吳艷艷和代平禮均認為,韓國蜂群消失氣候變化或非唯一因素,更可能是“氣候+其他干擾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比如持續高溫會導致蜜蜂停止采蜜,持續采水和扇風降溫,影響食物供給和幼蟲哺育,更容易滋生病蟲害,導致蜂群衰竭。”吳艷艷說。
近十余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尋蜂群崩潰背后的原因。由于很難獲得消失工蜂的樣本,至今還尚未有確切結論。不過,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這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的,即所謂的“綜合征”。
多位專家表示,蜜蜂衰竭失調現象背后,有自然因素,如蜂螨、真菌和病毒等各種寄生蟲和病原體的入侵;也有人為因素,如化學農藥、劣質飼料、工業污染、對蜜蜂生活棲息地的破壞,以及手機通訊設施的增加對蜜蜂導航能力的潛在干擾,等等。
我國長期對蜂群健康進行監測。不過,我國蜂群崩潰現象相對較少。
究其原因,吳艷艷認為,這與養殖模式是否粗放不無關系。國外的養蜂模式經常是幾周不檢查蜂群,導致蜜蜂出現問題后容易飛逃;而中國蜂農通常天天檢查,勤于照拂,出現問題可以及時發現并合理應對。
盡管如此,專家認為,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應更多關注蜜蜂健康。
“對于極端氣候的負面影響,家養蜜蜂可以通過在不同氣候帶、不同地點之間轉運,來消除或減緩影響。但野生蜜蜂繁殖和采蜜會遇到更大的挑戰,互作關系比較特化的植物和蜜蜂種群可能崩潰、瀕危,甚至消失。”朱朝東說。
朱朝東介紹,最新研究表明,全球已知20555個野生蜜蜂類昆蟲物種(預計還有1萬種有待發現),其中我國目前已知1372種野生蜜蜂。它們和家養蜜蜂一起,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傳粉服務功能。然而,相關監測表明,野生蜜蜂物種數量存在下降趨勢。其影響因素包括氣候變化、環境變化、殺蟲劑和除草劑過度使用和蜜粉源植物短缺等。
“蜜蜂類昆蟲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1.5億年,比人類存在的時間長得多。全球蜂群的衰退,最終還是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否和諧,說明我們要關注蜜蜂本身的健康,人類活動要給昆蟲留一線生機。”彭文君說。
房宇展示蜜蜂采蜜后用蜂蠟封住的蜂蜜。據介紹,如果持續高溫天氣,可能導致蜂蠟融化,蜂巢破壞,蜜蜂死亡。馮麗妃攝
注農業變革的“動力”
在我國脫貧攻堅戰中,小蜜蜂是很多地方的致富“蜜”方。
據了解,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數量的養殖蜂群。據《2021-2025年中國蜜蜂養殖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目前我國家養蜜蜂蜂群總數已達到920萬群,占世界蜂群總數的13%。
代平禮表示,我國對蜜蜂產業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視,農業農村部支持開展我國主要養蜂地區蜜蜂主要病蟲害的監控,制定了《蜜蜂檢疫規程》,并面向蜂農開展技術培訓和示范應用。
據介紹,當前我國以預防為主、綠色防控結合的現代化養蜂模式正在逐步推廣。例如,我國科學家針對中蜂囊狀幼蟲病,已研制了快速診斷試劑盒,可早診斷、早發現、早隔離;針對歐洲幼蟲腐臭病,研制了替代抗生素的中草藥配方;針對巢蟲,研究了生物防治Bt菌,可與巢蟲“專項結合”,專蟲專治,不會對蜜蜂造成傷害。
在農藥生態評估方面,代平禮表示,我國以蜜蜂為非靶標昆蟲開展的生態毒理試驗也在逐漸改變“一刀切”的狀態。例如,由以前的對蜜蜂毒性大小進行評估,轉變為根據毒性大小和暴露劑量相結合來評估;一些地方也開始從以前僅評估農藥對成蜂的影響,轉變為評估農藥對于蜜蜂幼蟲、成蟲和整個蜂群的影響。這些將有利于蜂群健康發展。
對于氣候變化給植物-蜜蜂互作關系帶來的影響,朱朝東建議,逐步建立較為穩定、具有專業知識的蜜蜂產業管理及蜜蜂檢疫技術隊伍;重視蜜源基地建設和蜜源植物的保護,根據蜜源植物的花期銜接情況,有計劃地栽植適合當地條件的植物;推進全國蜜蜂種質資源普查,強化蜜蜂遺傳資源保護;從國家層面建立育種團隊,進行中蜂的抗病品系選育,從根本上解決提高抗病力的問題。
朱朝東希望,在重大工程實施的環境評估工作中,開展蜜蜂友好性和生態價值評估。“以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為例,科學配置并種植的各類本土花卉草木,可以為蜜蜂提供了棲息地和蜜粉源。通過日常監測,我們已經發現蜜蜂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都在逐年增加。”他還建議加大傳粉昆蟲,特別是蜜蜂科學知識普及,提升公眾參與意識。
“蜜蜂是生態友好型昆蟲,蜜蜂養殖也是環境友好型產業。”徐書法說,保護蜜蜂,還要提高蜜蜂福利,不能對蜜蜂過度使役,尤其是不科學的蜜蜂飼養方式。“把蜜蜂采來的蜜、蜂王漿等取走,取而代之的是用糖水來飼喂蜜蜂,導致蜜蜂營養不良,健康下降。加之環境惡劣,蜜蜂的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他說。
在彭文君看來,蜜蜂本身是生產資料,是農業變革的動力,不應僅僅關注蜂蜜產業,而忽視了授粉作為農業提質增效和綠色生態發展的關鍵。
“中國蜂蜜產值每年500億元,授粉價值超過它的100倍。”彭文君說,以北京密云為例,蜜蜂養殖產業每年收入在3億元左右。同時,通過蜜蜂這個“小昆蟲載體”,可以看到周圍植物多樣性不斷提升,當地作為生態涵養地對北京用水安全需求的滿足,這是實實在在的“生態價值化”。
下一步,他希望利用推動利用蜜蜂實現集約化農業授粉以及設施農業授粉的理念。“當前我國農產品采用農藥化肥實現5%增產已很難得。如果用蜜蜂做好授粉,產量不只會增加5%,還可以一舉多得,保障糧食安全,服務生態保護,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彭文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