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湖北省召開的人才工作座談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被授予湖北省首屆人才工作十強所稱號。
近年來,油料所以不斷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核心,堅持人才工作改革創新,為研究所發展引來了長流不竭的活水清泉。
引育并重,打造六大創新團隊
2002年起,油料所自籌經費投入1000多萬元,通過提供國際國內可比性待遇,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加盟。其中3人受命領銜質量標準與檢測、功能基因組與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評價等學科建設,使3個學科迅速發展壯大,躍居全國領先或先進行列。
通過引進與培養并重,全所目前擁有在職專業技術人員197人,其中高級職稱7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農業部杰出科研人才3人、湖北省高層次人才16人、中國農科院杰出崗位人才17人、省部有突出貢獻專家14人,形成了學科布局合理、相互緊密銜接的油菜遺傳改良、夏油研究、油料質量安全、油料加工、油料功能基因組與基因工程、油料環境生物學六大創新團隊,其中部分團隊已跨入了國際一流行列。
突出導向,用好用活人才
油料所創新人才引進、使用和培養機制,以能力、業績、貢獻為導向,形成了人才可進可出、能上能下的局面。通過實施優秀人才特聘崗位培養計劃、優秀碩士繼續培養計劃、優秀博士培養計劃,打破了論資排輩,營造了人盡其才、競相成才的良好局面。通過出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賦予青年人才一定的項目簽字權,支持青年人才成長。改革博士后工作制度,對擬進人才實行先進博士后工作站觀察過渡后引進的方法,提高人才引進質量。
完善機制,營造良好氛圍
油料所大膽改革過去以課題經費和課題級別等為衡量指標的評價機制,形成了以科研產出率和貢獻率為導向的衡量標準,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的各類人才分類評價體系,科研人員的注意力從“跑項目”被吸引到“出成果”上來。
按照貢獻和業績導向,完善激勵機制。堅持效益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在保證職工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的前提下,不斷加大獎勵力度,使收入分配向優秀人才、關鍵崗位和業績突出者傾斜。同時,堅持營造“四講三比”(即講誠信、講能力、講創新、講貢獻;先比貢獻后比福利待遇,先比能力后比職位職稱,先比德行后比人生得失)的文化氛圍。
一系列政策激發了人才的創造性,加快了創新步伐。“十一五”以來,全所培育油料品種64個,獲國際國內專利授權70項,研制國家和行業標準28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勵37項。在油料遺傳育種、甘藍型油菜和芝麻基因組測序、黃曲霉毒素及油料品質檢測、油料高效綠色加工技術等領域獲得國際領先進展。油料新品種、新技術年均推廣4500萬畝左右,其中油菜品種和新技術年均推廣應用3500萬畝以上,覆蓋全國油菜面積的35%、湖北油菜面積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