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遠牧西北六十載 砥礪筑夢路猶長
“立足西北、扎根隴原、不畏艱難、勇攀高峰”。莽莽蒼蒼的西北高原上,拓荒者銘刻下這樣的誓言。195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牧藥所)在西北這片熱土上開始了筑夢之旅。
蘭州牧藥所所長楊志強表示,以老一輩牧藥人的精神為動力,探索畜牧獸醫科學的奧秘,蘭州牧藥所人不忘初心,求索不輟。蘭州牧藥所將在農業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的領導和關懷下,滿懷信心,繼續用科技創新和文明創建更加優異的成績,踐行對牧業的深情與壯志。
發軔西部 志存高遠
“今天的蘭州牧藥所進入了建所以來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職工心齊勁足,揚帆奮進正當時。”楊志強說。
他介紹,蘭州牧藥所成立以來,承擔科研課題1600余項,獲獎269項,其中國家獎12項、省部級獎151項;獲授權專利792項,培育牛羊豬新品種5個、牧草新品種7個;創制國家一類新獸藥3個;制訂國家和行業標準41項。
繼2007年“大通牦牛”新品種及培育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之后,研究所創制的一類新獸藥“喹烯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高山美利奴羊”通過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獲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杰出科技創新獎、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綜合評價中,蘭州牧藥所發展速度由2012年的第26名提升到第5名。
“一項項成果凝結著牧藥人的智慧,一個個踏石留印的足跡彰顯著牧藥人堅定的信念,一組組數字記錄了牧藥人時不我待的步伐。”楊志強說道。
科學研究不斷創新,得益于厚植的科研沃土,銳意開拓的推動;點滴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所營造的凝心聚力、風清氣正的良好所風。抓創新工程促科技發展,抓創新文化促精神文明,抓環境美化促所區和諧。2009年,研究所被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15年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激勵創新 助推發展
楊志強表示,科技創新,關鍵在人;發展之要,人才為本。“打破用人方式,創新評價體系,健全激勵機制”,研究所不斷深化的內部改革成效明顯。遴選組建8個創新團隊,年輕科技人員脫穎而出,懷瑾握瑜者有了屬于自己的舞臺,能力卓越的人有了馳騁的疆域。
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種的突破,就是這樣一個以堅持自主創新,進而實現助力牧民增收的事例。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羊毛加工國和消費國,巨大的國毛缺口使得我國的毛紡業對國際市場依賴度很高,國毛的狀況是沒有好毛,羊毛又賣不出好價錢。在這種背景下,1995年的一個冬日,蘭州牧藥所人勇擔責任,扛起創新大旗,組成了細毛羊科研團隊,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育種研究。
科研團隊將祁連山東麓海拔2400~4100米的皇城草原作為育種實驗場,以澳洲美利奴羊為父本、甘肅高山細毛羊為母本,采用現代育種技術開展系統的育種工作。20個春秋,三代科研人員,面孔在變,夢想不變,執著不倦。
經過連續雜交試驗、橫交固定及選育提高三個階段的階梯式創新,2015年,蘭州牧藥所終于成功培育出羊毛纖維直徑19.1~21.5微米的細毛羊新品種。從此,世界羊品種又多了一個新成員——高山美利奴羊。
楊志強介紹,截至目前已培育種羊12.47萬只。高山美利奴羊,從它的誕生地甘肅,通過中國農科院提質增效項目的支持,已經走向青海、內蒙古、新疆等細毛羊產區。
科技扶貧 服務“三農”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提出,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努力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駐甘農科單位,深感責任重大。
楊志強介紹,蘭州牧藥所自覺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牢記部院黨組的重托,開展科技扶貧,讓牧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科技助力牧民增收,科技人員肩負使命在扶貧的道路上開始了自己的探索。
針對藏區牦牛品種退化、生產效率低的狀況,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全國牦牛育種協作組。科技人員深深扎根在高寒陰濕的青海省大通縣的山溝里,開始了牦牛新品種培育工作。“這一干就是29年,科學家用勤勞的智慧和汗水,成功培育出大通牦牛。”楊志強說。
大通牦牛新品種的體重與產肉指標比同齡家牦牛提高20%,受胎率提高15%~20%。每年改良家牦牛約30萬頭,每頭增加經濟效益337元。新品種覆蓋率達到我國牦牛產區的75%,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在楊志強看來,牦牛科研團隊用時光和歲月踐行了“把論文寫在草原上,把成果送到牧民家”的理念。
2013年以來,蘭州牧藥所科技人員滿懷深情,帶著項目,懷揣技術,先后45批185人次赴西藏、寧夏、青海、甘肅等老少邊窮地區,開展服務“三農”、精準扶貧工作,培訓農牧民8000余人次。他們結對幫扶甘肅省臨潭縣4個村,打井送水、修路架橋、贈送牛羊、建農畜市場,1個村已經整體脫貧。
實實在在的幫扶行動,贏得了農牧民的贊譽和好評。蘭州牧藥所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精準扶貧優秀單位,還有員工榮獲“精準扶貧優秀人大代表”“精準扶貧優秀隊長”稱號。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