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歷時21年牽頭完成了覆蓋我國全域的高精度數字土壤,是我國迄今最完整和精細的土壤資源與質量科學記載。
據了解,數字土壤就是數字化的土壤,它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 (RS)等現代信息技術方法,模擬、重現土壤類型、土壤養分等土壤性狀的空間分布特征。
萬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環境母體”。中國高精度數字土壤能以1公頃為單元提供各地多項土壤資源與質量理化性狀,其中的土壤質量穩定性性狀,如土體構造、質地、母質、成土條件、土壤類型等,時效性達上千年,可長久使用;而土壤有機質、酸堿度、氮、磷、鉀等養分含量、耕層厚度等土壤質量快變化性狀,為了解土壤與環境質量演變提供了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項目自1999年開始,該成果第一完成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張維理研究員作為一名女科學家也從中年干到了老年,她十分欣慰地說:“在這個項目研究中三個主力都是婦女,我們終于不辱使命完成了一項對農業和對中國都有影響的工作。”
中國農業科學院數字土壤研究團隊獲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優秀團隊獎
中國農業科學院數字土壤研究團隊整裝待發,在海南進行土壤采樣
張維理介紹,我國因為人均耕地資源緊缺,為了掌握土壤質量狀況,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在不同時期進行過多次土壤調查,獲得大量土壤科學數據。該項成果的目標是對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投入巨資完成的大比例尺土壤調查圖件和資料進行搶救性收集和時空整合,數據庫包含了40年的數據,不僅有80年代的數據,還有最近10年全國性的土壤調查中獲得的1000萬個土壤采樣數據,滿足各行業對高精度土壤科學數據的迫切需求。
據了解,這項工作采取邊建設、邊應用方式,從2003年開始向各個部門和行業進行數據的分享,迄今,該項成果已為我國60余家專業科研機構用于進行耕地質量演變、環境容量測算、溫室氣體減排、醫藥、水利、林業、測繪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并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業、環境、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用于實施耕地保護與地力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土地整治、測土配方施肥、基本農田建設等國家工程。
張維理介紹說,隨著這項研究帶來的我國在土壤時空大數據方法和技術上的突破,未來會有更多、更好的土壤大數據技術和相關產品進入農業、環境多個行業與人們社會生活中。將高精度數字土壤加載到耕地機械、施肥機械和灌溉機械芯片中,可實現精確施肥、耕作與灌溉。利用土壤時空大數據,對重點農區和流域實現分區、分類、量化的管理,能在減少農用化學品投入量的同時,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業,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的同時,使得我們餐桌上的食品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