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在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應用上發展迅速。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1.703億公頃。目前,全球28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57個國家批準進口轉基因產品,相關區域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3/4以上。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將保持高速健康的發展態勢。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物技術引領的現代農業生物產業的發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將生物技術作為五個戰略重點之一,生物育種產業被列為七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1年,國家“十二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與推廣應用,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品種。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已經進入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已擁有從功能基因研究與發掘到生物育種產業應用的完整技術體系,完成了水稻、黃瓜、二倍體棉花、谷子等多種重要農作物的全基因組序列分析,A、D二倍體小麥基因組草圖也已繪制完成,已建成包括水稻大型突變體庫、生物芯片及轉錄組檢測等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在重要功能基因鑒定及生物技術育種改良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已擁有抗病蟲、抗除草劑、優質抗逆等一批功能基因及相關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已獲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飼用植酸酶玉米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抗蟲優質棉、抗蟲水稻、抗蟲玉米等一批具有產業發展潛力的重要創新性成果。
抗蟲棉技術促進了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并已走出國門邁向世界。轉基因抗蟲水稻可有效防治螟蟲危害,減少殺蟲劑用量80%以上。轉植酸酶玉米不僅能使環境中磷污染降低40%,而且能提高飼料中磷營養利用率30%以上,可簡化生產程序,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筆者就推進生物育種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宏觀引導,做好安全監管。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轉基因作物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之一。但政策取向的不明朗,影響了農業生物技術作為生產力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急需從國家層面盡早制定產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加強宏觀引導,依法監管相關科研活動和產業化。目前,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研究檢測平臺,還需要加強政策法規建設,確保檢測機構與監管執法相配合,為農業生物育種研發和產業化創造規范的發展環境。
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科企交流。農業生物技術屬高技術領域,科研院所與農業種業集團及相關企業密切協同合作至關重要。現階段,為促進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推動農業生物育種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急需以政府為主導,加強跨部門的聯動以及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實質性的交流合作與協同創新,切實且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在實現產學研、上中下游的有機結合的重要作用。
加強科學普及,促進信息傳播。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為公眾普遍關注,加大轉基因食品安全知識的科普宣傳非常重要,科研人員與媒體均需以科學、理性的態度積極主動地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和相關信息,讓公眾了解凡是經過科學評估、依法審批的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其風險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并得到了實踐證明。對各種造假、阻礙、損毀轉基因安全及其工作的各種錯誤論調和行為,給予嚴肅、科學的批駁與糾正,為農業生物育種產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