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成功解決了我國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快速穩健發展。今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糧食總產超過6億噸,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連續多年實現較快增長。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11月2日在福建考察時提出的“優化農業結構要開辟新途徑”的重要講話精神,須抓住國內外農產品供給相對充足、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的有利時機,啟動我國新一輪農作物結構調整。為此,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應直面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總量與結構問題并存
近些年我國糧食及其他農產品供給比較寬裕,只要有需求,市場就有供應。但由于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國內農產品競爭力不足,農產品進口增加,導致國內農產品庫存增加,要重視這種在開放條件下新出現的部分農產品供求總量問題。
同時,不僅有糧經飼品種結構問題,還有品質結構、上市時間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問題。高品質有特色的產品有較好的市場、價格也較高,冬春季北方露地蔬菜少的時候馬鈴薯銷路就比較好。此外,由于產業布局與資源分布錯位,我國農業生產重心北移,對北方地區水資源不斷造成新的壓力。
此外,地區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問題凸顯。部分地區土層變薄、地力下降,耕地重金屬污染超標,農業面源污染加劇,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
一年一熟區作物連茬、土傳病害加重。內蒙古地區由于缺乏合適的倒茬作物,馬鈴薯重茬種植嚴重,品種退化,枯萎病等土傳病害頻發,內蒙古的馬鈴薯優質種薯生產優勢正在喪失。
調整視角
全球化視角。統籌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科學測算在貿易自由化、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經濟增速新常態背景下國內主要農產品適度生產規模。
市場化視角。尊重市場規律、消費者偏好和農民意愿,按消費需求安排生產,沒有市場需求、沒有品質優勢、沒有價格優勢、沒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不可能有真正的發展和繁榮。
氣候變化視角。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的影響有常態化趨勢,對作物的生態適宜區和市場競爭力造成影響。一是生態適宜界線變化。在過去的50年中,由于氣候變暖造成了全國種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麥和雙季稻種植北界北移,為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空間。二是市場競爭力變化。今年春季回溫早,春季葉菜上市提前15天左右,對中原二季作春馬鈴薯和北方一季作窖藏馬鈴薯上市銷售和市場價格形成擠壓沖擊,氣候因素的影響顯而易見。
可持續視角。糧經飼結合,將飼草飼料作物納入生產體系;種養加銷結合,建立健全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統籌大田尺度的種養一體化空間布局,減少農業系統有害物質排放,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重點方向
筆者建議以耕地紅線為底線,以口糧絕對安全為前提,以“優量、提質、降本、增收”為主線,推進新一輪作物結構調整。
優量:綜合考慮人口、資源和進口等因素,合理確定我國糧食及其他重要農產品的安全生產量,給資源松綁,給政府松綁,給農民松綁。
提質:考慮新階段的優質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突出品質結構優化,積極發展有市場需求的高品質特色農產品,提升農產品品質水平和質量安全水平。
降本:重點發展省水省肥省力的作物,構建節本型生產結構體系,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的經濟可持續性的根本出路。只有當國內價格低于國際價格、具有國際競爭力時,國內農產品庫存積壓才會消減,只有當牛羊肉價格降低、豬牛羊肉價格比達到相對合理水平時,牛羊肉的有效需求才能激發出來,我國草食畜牧業才能有大的發展。
增收:這是結構調整的目的所在,優先發展適銷對路、增收功能明顯的農產品,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總之,應瞄準國內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需求,按照專業化與多元化相結合原則、政府調控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研究設計更精準的扶持政策,引領我國口糧等關鍵農作物的發展規模與空間布局調整以及優勢產區和環境問題地區農作物結構調整,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切實依靠科技進步,積極穩妥推動新一輪農作物結構調整,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地區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鏈體系。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