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在雙循環背景下現狀與機遇如何?如何通過產業分工協作,順暢城鄉生產、流通、消費鏈條?縣域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有哪些機會和路徑?
7月9日,由中國新聞社舉辦的“國是論壇:雙循環視角下的新型縣域經濟發展”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中新網總裁俞嵐出席論壇并致辭。多位返鄉創業者、專家學者圍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探討。
短視頻+直播?農產品銷路打開了
貴州德江縣返鄉創業者丁浪在會上分享,2019年正遇當地特產紫薯需要打開銷路,他通過抖音賬號拍攝當地村民做紫薯飯的視頻,獲得1000多萬播放量,成功幫農戶賣出2萬多斤紫薯。
2020年7月,丁浪參與縣里組織的直播帶貨活動。2小時內幫農戶們賣出4000多單,累計銷售額超過20萬元。
說起從2015年創業到現在,丁浪最大的收獲,就是價值感和被需要的感覺。
“我們的抖音號能讓家鄉的美食被更多人喜歡,能幫我們德江縣的特產賣向更遠的地方,我覺得很自豪。甚至還有四川、香港網友來煥河村看風景,村子成了大山深處的打卡地。”丁浪說。
在城市定居、從事影視行業多年后,2019年,湖南婁底漣源市龔紅玉選擇回到家鄉,在抖音上通過拍攝鄉村美食,曾在一天內賣出30多萬元湖南特產藠頭,直接把一個藠頭廠所有的庫存都賣完了。
除了藠頭,還有紫蘇醬、酸棗餅……網友們借助抖音慢慢建立了對這些湖南區域性的農特產品的認知度,產品的銷量也上來了,當地的農戶們有了增收創收的新渠道。
下一步,龔紅玉希望能繼續助力家鄉的特產進行產業化的種植、生產、推廣、售賣。未來,區域化農業產業品牌的發展,需要更多有知識有夢想的年輕人參與。龔紅玉的短視頻團隊已經從最初的4人發展到現在的10多人,也將在做強自身的同時,助力更多志愿扎根鄉村、發展鄉村的有志之士,一起幫助區域特色農產品走出去,賣出價格,賣出品牌。
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的“秘訣”是什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以現場分享的返鄉創業者龔紅玉、丁浪為例,很多受過教育走出大山的“80后”回到家鄉,實際上帶動了家鄉開始從資源驅動轉向市場、轉向現代經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提醒,試水電商必須有一定的環境條件,有一定的創業經驗,包括文化支撐,不能是簡單的盲目探索。
當丁浪問及是否能將國家級鄉村旅游村打造成網紅村,例如,通過鄉村式體驗民宿項目,幫助農民增收是否可行時,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對這一想法表示了肯定。他表示,經過幾十年的城鎮化進程,我國有了將近9億城市人口,人們回歸自然的需求很大,因此,鄉村振興一定要從這9億人規模里去找。
此外,楊開忠認為,推動村子進入更大區域的旅游網絡中,應當了解市場、評估市場力,同時,年輕人通過網絡征集創意也很重要。
楊開忠同時提出縣域發展數字經濟的五條建議:一是發展短視頻、直播,并將其從促銷產品向戰略營銷轉變,從銷售一直到價值鏈上游的創意形成。二是倡導設立國家縣域數字教育培訓資金,面向縣域全社會開展數字化掃盲培訓,在縣域特別是鄉村中小學開展數字教育,消除和避免數字鴻溝。三是針對縣域市場碎片化的特點,探索發展3D打印技術在縣域的應用中心。四是建議國家設立縣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
五是針對縣域經濟地理戰略性的要求,創建縣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如何能讓短視頻和直播在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建議,要加快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冷鏈存儲、包裝、交通、物流、快遞等,以此降低供應、生產、經銷、消費環節的流通成本,打造產銷一條龍的新型縣域經濟。
此外,要推動縣域的小城鎮化,以縣城和鄉鎮為中心,發展“城鎮新生活+農村新業態”。馬亮直言,吸引年輕人返鄉,要讓人們不光能夠在這里工作,還可以無后顧之憂地在這里扎根。
發展鄉村經濟要在農產品加工和產業化方面下功夫
霍建國表示,農村除了保證糧食生產,也要注意農民致富。“歷史的經驗是,光靠糧食解決不了致富問題,一定要有農副產品,甚至要有一點簡單加工或者產業基礎,這是農村發展特別要關注的增長點。”他指出,發展鄉村經濟,一定要在農產品加工和產業化方面下功夫。
第二,農村消費環境尚有較大完善空間。霍建國指出,“農民致富之后也需要消費,不同層級消費的檔次以及很多商品下鄉的路徑要暢通,培育農村消費升級的過程很重要。”
此外,霍建國還指出,實現鄉村振興,還需完善農村公共衛生設施。
談到如何完善鄉村資源要素鏈條以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表示,政府與市場各守邊界、形成合力。姜文來提出,政府和市場是城鄉資源要素鏈條的關鍵,兩者有相同,也有差距,功能各自不同,利益導向也不一樣,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非常重要。政府要在城鄉資源要素流動鏈條中定好位,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出發,做好頂層設計,做好政策制定和監督,同時完全按照市場規律辦事。
擴大農村消費、打造核心品牌有助于縣域經濟發展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宋洪遠強調,擴大農村消費則是發展縣域經濟一大關鍵。
在他看來,擴大農村消費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把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生產與消費對接起來;二是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品更新換代,實現數字經濟、數字鄉村、數字農業;三是要實施農產品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完善生活性的服務支持政策,推動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滿足農村消費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提出,暢通縣域經濟“雙循環”迫切需要品牌打造;實現特色優勢農產品需要品牌打造;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三新”經濟需要品牌打造。
“打造品牌,未來不能完全按照工業標準化來打造”,李國祥說,而是怎樣促進鄉村縣域經濟發展,打造農村現代化的品牌,后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是要分類分級。總而言之,核心品牌打造是有助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縣域中小企業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書記、研究員李佐軍看來,縣域中小企業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對此,他建議:要培育新的意識,找準新的定位,開發新的產品或者服務,制定新的戰略,開拓新的市場,培育新的生產要素,立足新的空間,將企業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放在更大的城市,有利于從更大范圍整合資源為己所用。
此外,要塑造新的品牌,提高附加值,可關注綠色低碳和高科技品牌。同時,探索新的模式,在基礎制度方面,包括產權模式、治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在企業風險控制方面,包括管理模式、風控模式、品牌模式等。
最后,要探索新的管理,在現代雙循環格局下,要積極主動探索精細化、特色化、個性化、標桿管理、平臺管理等各種新的管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