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日報]七年堅守蘊茶香
他,一位71歲的“年輕小伙”。
他,情系欠發達山區,放棄西子湖畔悠閑的退休生活,毅然選擇到偏遠農村,與縉云4萬茶農結親交友。
他,深愛著打了半個世紀交道的茶葉,為了幫助農民致富,連續7年扎根大山之中,足跡遍布縉云5萬畝茶園。
他就是全省最年長的省派科技特派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白堃元。
有一種精神矢志不渝——“科學技術連著生產,更要連著老百姓,我要到最基層、最需要的地方去實踐”
盛夏的縉云,驕陽似火。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縉云縣三溪鄉的黃茶基地一派生機,已有半尺多高的茶苗泛著淡黃色的嫩綠。
“這些可都是寶呀!”望著這片茶園,白堃元抑制不住欣喜與激動。是啊!從插下第一株黃茶茶苗,到如今發展了500多畝,縉云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已離成功不遠,一路走來,這其中傾注了他多少心血,也懷揣著他多少期待!
時間回溯到2005年。
65歲的白堃元,“據理力爭”加入到省派科技特派員隊伍。懷著一顆“以技興茶、興茶富農”的赤誠之心,白堃元從西子湖畔直奔縉云縣胡源鄉。“科學技術連著生產,更要連著老百姓,我要到最基層、最需要的地方去實踐。”他說。從此,2000多個日日夜夜,白堃元風雨兼程。從實驗室到茶園,從茶園到實驗室,伴著日月晚睡早起,從不言苦、從不叫累;從杭州到縉云,從縉云到杭州,追著夢想寒往暑來,一路思考、一路前行。
“我從來沒見過這樣勤快的人。”一開始就協助白堃元工作的胡源鄉副鄉長劉耀軍說,“他每天早上沒上班就要找我,不怕太陽曬,不怕山難爬,早出晚歸,很快跑遍了全鄉。”
深入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心聲,這是白堃元對自己的第一要求。“茶農盼的是扶持,缺的是技術,要的是品牌。”通過一輪全面走訪后,白堃元選定了胡村,開始了“胡村實踐”。
“老白把胡村作為一個示范點,從種植、管理、加工一步一個腳印地干,通過以點帶面來引領茶農。”縉云縣農技干部蘇練余作為白堃元的地方助手,參與和見證了白堃元“胡村實踐”的全過程。
為了建設300畝示范基地,從項目選址、土壤調查、立項申報、品種引進、茶苗種植到科學管理,一環扣一環,白堃元都要親力親為。茶農胡所法不愿意對自家1.5畝的老茶園進行品種改良。白堃元就耐心地開導他,把他列為科技示范戶,并從自己的科研經費中擠出4000元進行補助,又手把手地教他新品種怎么種、新技術怎么用。通過科技示范戶的帶動,胡村村90%的茶園進行了品種改良。
到底用什么炒茶機好?有茶農問。白堃元為了讓村民能有切身的體會,就在胡村大會堂設置了茶葉加工實驗室。他從全國各個企業購置了7臺不同類型的炒茶機,進行對比試驗。他以實驗室為家,每天冒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連續工作10多個小時。“陪著茶農過夜也是常有的事。”蘇練余說,“通過現場科學實驗和手把手的技術培訓,當地茶農的加工水平有明顯提高。”
胡源鄉農技站站長潘偉忠介紹,胡村村的茶園面積已經從2005年的400多畝,增加到了2011年的1150畝,茶葉價格普遍提高了近三成。
胡益來,縉云縣石上菊薯茶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是“胡村實踐”的受益者之一。他說,老白最大的貢獻還在于給了縉云茶農一個響亮的品牌——“仙都筍峰”。在位于溶江鄉的茶葉加工廠,胡益來拿著一小包充氮包裝的“仙都筍峰”茶葉說,“同樣的茶葉,有了自身的品牌后,從5年前的每斤300元賣到了今年的1200元。”
“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茶葉已經融入了他的一切。在群眾面前,白堃元從不以高級知識分子自居。他一再提醒自己“老百姓最講實在,不能來半點虛的,要一點一滴地做給茶農看、帶著茶農干。”見過老白的人都說,老白人瘦膚白,純粹是個坐辦公室搞研究的;但接觸過老白的人都說,老白比農民更農民,因為他每天比農民起得更早,比農民睡得更晚,比農民干得更多。
為了讓更多的茶農受益,白堃元的目光不僅僅盯著胡源一個鄉的茶葉,還心系縉云整個縣的茶葉產業發展,他的足跡遍布縉云全縣16個鄉鎮的5萬畝茶園。在白堃元的領銜下,一份長達54頁的調研報告《發展縉云茶葉產業的再認識》于2007年底形成,并引起決策層的關注。縉云縣委縣政府很快作出了一項重要的科學決策——大力實施茶葉產業提升工程,縣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茶產業發展專項基金。
2008年3月,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的白堃元被縉云縣政府聘為茶葉產業發展顧問。
“當了顧問,茶農的需求更能在第一時間傳達到決策層。”白堃元說,“領導聽得進、群眾得實惠,我很樂意當這個二傳手。”
在白堃元和他所在的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支持下,一項項事關縉云茶葉產業跨越發展的創新舉措不斷推出。
——編制《縉云縣茶葉產業規劃(2008~2015年)》,確立了茶葉的主導產業地位;全國第一個鄉鎮茶葉產業發展規劃《三溪鄉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在縉云誕生。
——全國第一期茶葉加工工培訓班在縉云開班,啟動國家級技能證書培訓工程,全縣有近500人獲得了國家級茶葉加工工(評茶員)合格證。出臺“仙都筍峰”茶地方標準,制作30套仙都筍峰茶的實物標準樣,連續舉辦三屆縉云縣“仙都筍峰” 采茶、炒茶和名茶評比大賽。“縉云茶師”名氣大振,足跡遍布四川、貴州、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等綠茶主產地。
——確定“仙都筍峰”為縉云茶葉統一品牌,多次榮獲國內外茶博會金獎, 2009年“仙都筍峰”被收錄為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標準名茶,2010年“仙都筍峰”茶進駐上海世博會比利時歐盟館。
七年來,白堃元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產業規劃、技術培訓、標準制訂、工藝改進、品種更新,給縉云的茶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05至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無性系良種比例占到全縣茶園的66%,累計新增效益5700萬元。去年全縣茶園面積突破5萬畝,產值達1.2億元。“仙都筍峰”品牌價值達到3.08億元。
有一種情懷歷久彌新——“群眾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師,我一刻也離不開群眾”
7月7日,白堃元帶著縣農業局特產站的胡惜麗和楊廣誼兩位技術人員,前往五云鎮五都村查看縉云黃茶的品系對比試驗情況。在現場,白堃元對“發現縉云黃茶第一人”徐可新說:“一種新茶的發現不簡單,堅持多年培育更不容易,你對縉云茶葉產業的發展有功啊!”
也許是時間的巧合,就在白堃元與縉云“牽手”的當年春天,徐可新和家人在仙都風景區春游時,十分偶然地發現一株黃茶。有心的徐可新就剪了一個芽帶回家插了起來。一次,徐可新參加了白堃元的茶葉技能培訓后,告訴了白堃元發現黃茶的經歷。職業的敏感讓白堃元即刻趕往徐可新的茶園。“一到現場,白老師就興奮了起來。”徐可新說。
之后,白堃元一方面指導徐可新擴大種苗的繁育規模,一方面借助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建立了一畝品系對比試驗田,進行科學論證,啟動新品種的培育工作。到2011年春,縉云黃茶的穩定性得到了初步證實,徐可新的種苗基地也擴大到了10多畝,縉云黃茶的品質得到了國內專家的認可。
白堃元尊重群眾的首創,也在體驗群眾“疾苦”中想出一個個方便茶農的新點子:
“兩堂培訓課的差別給了我啟發,讓我改進了培訓方式。”白堃元在胡村村舉辦的第一堂培訓課上,屋里屋外擠了100多人,但第二天在鄉政府舉辦的全鄉性培訓班只來了10多個人,從此之后,白堃元堅持把培訓班辦到村辦到點;
“看到當地茶農組織化程度不高,讓我想到了合作社。”專業搞技術的白堃元也開始學習營銷知識,在他的組織下,縉云縣三農茶果專業合作社于2006年在胡村村成立;
“看到茶農凌晨兩點就要趕赴縣城賣茶,讓我很是心疼。”于是,在白堃元的倡議下,胡村村創辦了自己的茶葉鮮葉交易市場,外地客商紛至沓來;
“看到茶農把茶葉鮮葉鋪在地上,讓我想到了攤放架。”白堃元自主設計發明了“多層式框架式鮮葉攤放架”,并獲得國家實用專利,攤青間面積減少80%,勞動力節約50%;
“村村戶戶機器響、日日夜夜炒茶忙”的傳統加工方式,讓白堃元下定決心在胡村創辦全縣第一家標準茶葉加工廠,經過四年的連續科技攻關,縉云縣三農茶果專業合作社仙都筍峰茶廠的自動化生產線2011年通過專家驗收;
……
“是茶農給予我啟發、促使我思考、推動我工作,群眾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師。”白堃元時常提醒自己,“我要好好感謝群眾。”白堃元的“感謝”,從來不掛在嘴上,而是體現在一點一滴的為茶農服務上。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胡日上,做夢也沒想到能成為縉云的首位評茶師。從2006年的中級評茶員、2007年的高級評茶員,再到2008年的國家評茶師,胡日上三進杭州培訓學習,“吃、住、行都是白老師一手精心安排。”胡日上說,“世上哪有這么好的恩師啊!”
“老白一有空就往我這茶山上跑,有一次他肚子疼,他一邊用力壓著肚子,一邊認真查看茶園,我勸他休息,他說,還好,沒關系。”三溪鄉黃茶基地主人李森洪說。同是三溪鄉的茶農應成良,今年初向縣農業局特產站反映,懷疑引進的種苗有問題。白堃元得知情況后,冒著嚴寒堅持到實地查個究竟,及時消除了應成良的疑問。應成良說:“真是想不到,一個比自己年長7歲的老專家,一點架子也沒有,而且這么認真。”
白堃元還有一次向茶農“借錢”的特殊經歷。“老白帶著我們到杭州采購設備,看到一件需要的,老白就搶著掏錢墊付,最后連回家的車費都沒了,只好問我們借。” 蘇練余說,“因為項目資金到位有滯后性,老白個人先后累計為胡村茶業發展墊付了10萬多元。”
長年在茶山上,生活在茶農中,他與茶農交友,茶農也愿意與他交心。
2009年春節前夕的一個晚上,8點多鐘了,白堃元家的門鈴突然響起。莫非是兒子來了?打開門,白堃元卻看見胡村茶農胡日上一手拎著一只新鮮的豬腿,一手拎著縉云土面。原來,白堃元剛剛經歷了一次住院,除了家人知道,沒有跟任何外人講起。茶農一時找不到老白,感到事有蹊蹺,最后經多方打聽才知道真相。胡日上當天天蒙蒙亮就請人宰了自家養的大白豬,帶著全村茶農的一片深情,從胡村出發直接趕往杭州。這讓白堃元既生氣又感動。生氣,是因為“茶農從這么遠的地方專程跑來”,他很不忍心。感動,也是因為“茶農從這么遠的地方專程跑來”,他意想不到。
最近,白堃元多次跟身邊的人交流學習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精神的體會。他說,“脫離群眾很危險”這七個字會常在他耳邊響起。“我的工作一刻也離不開群眾,否則就會偏離正確方向。”白堃元堅定地說。
有一種選擇永不言悔——“我工作了近50年,但我入黨只有26年,工齡長,黨齡還不長啊,還想多干幾年”
有人這樣問過老白,這么多年來,一個人在山區里過著單調的生活,快樂嗎?老白回應了八個字:樂在苦中,猶如品茶。
也有人這樣問過老白,這么大的一把年紀了,身體扛得住嗎?老白說,一見到茶葉就來精神、一聞到茶香就有使不完的勁。
縉云是全省的欠發達縣,胡源鄉又是一個欠發達鄉鎮。白堃元出發前是有思想準備的。但一到胡源鄉,眼前的情況還是讓他有點吃驚:“連一家旅店和飯館都找不到。”白堃元在鄉政府宿舍安下了家:一張木板床、一只木板凳、一張舊桌子、一盞過時的臺燈,還有一只陪了他十多年的袖珍收音機。
“入鄉隨俗,很適應。”他一直對鄉政府人員說。直到三年后,白堃元搬到縣農業局宿舍,才對身邊的一位助手開玩笑:“現在可不要每天受苦了。”原來,鄉政府宿舍簡陋的公廁只有蹲坑,對于一個年過65的老人來說“蹲久了就難起來”。 白堃元自己找來繩子“悄悄地改造公廁”,默默地渡過難關。
七年來,白堃元一直“在與自己作斗爭”。他每年都有100多天住在縉云,既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難,又要應對老年疾病的挑戰。來縉云之前白堃元就有心臟早搏的老毛病,三年前又檢查出糖尿病,醫生讓他住院,但他為了方便外出作業,堅持自己注射胰島素。對這些,他從不聲張。在群眾面前,他總是精力充沛,走起路來就像一個年輕的小伙。
人的一生不斷面臨選擇。
這七年來,作為兩個兒子的父親、作為從副所長崗位退下來的“老領導”、作為一名早已超過退休年齡的老專家,白堃元完全有理由作出另外的選擇。退休在家,他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兩年期滿,他可以結束特派員的工作。但白堃元卻選擇了堅守。
白堃元的一個兒子在加拿大工作,老伴楊素娟早就想出國走走,但被白堃元一拖再拖,直到今天還沒成行。同是茶葉專家,同在一個研究所,楊素娟與白堃元志同道合,因茶葉而結合。已經退休了的楊素娟患有嚴重高血壓,兩個兒子不在身邊,老白常年奔波在外,楊素娟只能在家靠種花、上網排遣寂寞。但楊素娟理解丈夫的每次選擇,沒有絲毫怨言。她說:“為了縉云的茶葉和茶農,我會克服困難,支持他的工作。”
白堃元說,我之所以能干出一點點事,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鋪墊了臺階。在白堃元內心深處始終有個結:“對不起自己的兒子和老伴,照顧他們的時間太少了,我欠他們的太多了。”
面對白堃元“不可思議”的“逆向選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年輕同志經常追問:老白,你究竟是圖個啥?
是為了個人榮譽嗎?浙江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麗水市優秀共產黨員,在縉云工作期間白堃元確實得到過不少表彰。但他總是笑著說,我一個老頭早就到“天花板”了,還要那么多“紅本本”干什么?白堃元始終認為,這些榮譽不是他個人的,是對特派員團隊的一種肯定,更是對縉云茶葉發展成效的一種認可。他說,“如果能剪,我要把榮譽證書剪成一塊塊分給同事、送給茶農。”
是為了個人謀利嗎?對此,白堃元總是報以微笑。因為行內人都心知肚明:“就憑老白的學識,在大企業當個顧問,既輕松,收入又可觀。”
“種下一株茶苗也要三年后才有收獲啊!我留下,是因為老百姓需要辦的事還沒辦完。”白堃元堅守的理由是如此簡單而樸實,他用自己的執著感動著、鼓舞著周圍的人。
“建設胡村茶葉加工廠時,我跟著老白每天七點多就從縣城出發,晚上經常都是七八點返回。”胡惜麗說,“跟著老白就別想偷懶。他的執著精神讓我一輩子受益。”
“不管白天黑夜,只要老白一個電話,隨叫隨到。”跟了老白七年的蘇練余說,“他對縉云茶葉的一片深情感染了我。”
七年來,白堃元邀請自己的學生、老師、領導和同事上百人次到縉云開展科研攻關和培訓指導。“沒有老白請不動的專家。”胡村村茶農胡日靈自豪地說,“從所長到研究生、從國內茶葉權威到大學實習生,在一個小山村我就見到了幾十位茶葉專家。”
“我工作了近50年,但我入黨只有26年,工齡長,黨齡還不長啊,還想多干幾年。”白堃元對自己說,現在最“要緊”的是要管好兩件事:一是管好自己的嘴、二是管好自己的腿。管好嘴,就是要控制糖尿病病情;管好腿,就能堅持上山下地去茶園。只有這樣,才能為茶農做得更多、做得更久。
在茶葉研究和茶農致富這條路上,71歲的白堃元依然有夢!
——來自《麗水日報》2011年8月28日頭版頭條
白堃元(右一)在縉云縣胡村茶葉鮮葉交易市場與茶農交流茶葉采摘技術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