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農業現代化建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直困擾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薄弱、財政投入嚴重不足、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等老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一些新問題又不斷涌現,農業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不斷攀升,農業競爭力出現急劇下降的趨勢,農戶小規模經營的弊端顯露無遺。
綜合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正處于轉折點。家庭經營規模狹小,農產品競爭力下降,已成為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2014年一號文件提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要求。
但從全國各地的實踐來看,社會上對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誤區,普遍認為農戶的耕地面積越多越好,甚至提出讓工商企業代替農戶進行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土地流轉操作過程和手段存在不少問題。不少農民的土地流轉權益和利益得不到保護。
從理論上說,農戶規模經營的重點應放在適度兩字之上,有一個區間或范圍,標準在于既要有內部的規模經濟,又要有外部的規模經濟。所謂內部規模經濟,就是把農戶的土地規模擴大到一定水平,有利于采用現代生產要素和現代生產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而外部規模經濟指的是,在農村家庭承包基礎上,以農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逐步完善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大力推進規模經營,既要以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金收益率為標準,把握好度的規定,也要大力推進社會化服務,努力降低規模經濟成本,努力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產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農業產業的總體效率和競爭力。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