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以食為天,近期印發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5—2030年)》為新時代國民飲食健康指明了方向。即日起,本報開設“《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5—2030年)》專家談”欄目,邀請權威專家展開系列解讀,回應公眾關心的營養健康問題,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5—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錨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營養與健康需求的目標,圍繞落實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基礎上,構建以營養為導向的多元化食物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和研發的食物系統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建議。充分認識貫徹落實好《綱要》對提高我國居民食物營養保障能力、推動居民營養健康水平、緩解慢性病持續高發帶來的國家社會經濟壓力等都具有重大意義。與已有營養健康政策最大不同的是《綱要》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全產業協同,指導生產、加工、消費等各環節轉型升級,具有緊密結合產業、深化指標落地、合理指導消費等特點。
《綱要》指出當前我國還存在優質食物供給和消費不足、居民合理膳食習慣尚未養成、營養過剩與不足并存等問題,值得社會關注。首先,優質蛋白質等重要營養素供給仍有缺口。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22年我國人均每天優質蛋白供給量為53.51克,低于歐盟發達國家16.63克。其次,居民合理膳食習慣與理念尚未普及。《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3)》顯示,城市居民膳食寶塔知曉率為62.3%,而農村居民僅為41.7%;老年人慢性病膳食管理知識掌握率不足40%,高油高鹽高糖飲食習慣仍是居民滿足口腹之欲的重要選擇。再次,營養過剩和營養缺乏雙重負擔并重。不合理膳食已成為中國疾病發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城鄉居民的脂肪供能比平均超過推薦值,成年人超重率38.5%、肥胖率16.7%;兒童肥胖率顯著升高。與此同時,維生素A、鐵缺乏導致的隱性饑餓狀況廣泛存在,尤其兒童與孕婦更為嚴重。
針對營養型社會構建,《綱要》明確要求營養型社會構建要堅持營養導向、堅持綠色發展、堅持分類施策、堅持多方參與。考慮到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及居民習慣差異明顯,需構建分類精準的食物營養政策和技術支持體系。同時強調營養問題涉及生產至消費全過程,需全面提升食物系統中的營養流轉效率。俗話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不斷推進和深化,食物營養的綠色發展就是要統籌食物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優質農產品也將從綠色有機的單一發展目標向兼顧食味、營養、品質和環保的生態農產品轉變,未來生態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將進一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食物營養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環節和主體,需著力構建政府指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發展格局。
《綱要》著眼于營養改善目標,消費現狀和產業發展瓶頸,明確提出六項食物營養發展重大任務:
(一)增加優質蛋白質食物供給和消費。我國居民優質蛋白主要來源于肉蛋奶水產等動物性食物和豆類。《綱要》提出的“優質蛋白比例在50%以上”為底線目標,其比例及其攝入量愈高愈好。結構優化就是要增加禽肉等脂肪含量低、蛋白含量高的產品,進一步減少豬肉消費占比;提升居民奶類消費量至47公斤,重點推廣低溫奶及奶酪等干乳制品;推動水產品加工冷鏈保鮮和遠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引導中小學生營養餐增加水產類食物;提高豆類消費至年人均14公斤,開發適應消費新趨勢的豆制品及新型植物肉食品。此外,《綱要》還首次提出推動植物芽菜全產業鏈開發,提高產業鏈安全水平。
(二)促進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供給和消費。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膽固醇、平穩血糖、增加飽腹感、促進腸道蠕動、預防控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作用,對促進人體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10.8克,低于推薦攝入量25克的50%。主要原因包括谷物過度精細加工、雜糧與薯類攝入不足。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主要包括全谷物、雜糧、豆類、蔬菜、水果、薯類等植物性食物。產品層面,應增加全谷物食品、雜糧、薯類,以及竹筍、魔芋等特色食品。產業推動則需改善纖維食品口感風味,消除食用門檻,打造從田間到舌尖的產業閉環。
(三)依托食物營養科技創新,帶動營養富集食品開發與生產。優質品種和先進裝備是保障食物營養品質的關鍵。從行業發展上,《綱要》提出要構建食物營養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營養化高值化加工體系,加快特殊人群膳食食品定向開發,推動食藥物質開發利用,生產更多更適合不同群體營養需求的產品。從產品開發方面,要推出富含維生素C微量元素、膳食纖維、微生態制劑、功能成分等產品,從標準制定、實驗室建設、食養指南發布等方面,著力解決隱性饑餓和慢性疾病高發問題。
(四)大力推廣健康飲食文化,引導居民科學飲食。我國居民食鹽、烹調油與添加糖攝入普遍超量,是肥胖和慢性病重要風險因素。《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每日食鹽攝入量應不超過5克,烹調油25~30克,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內,但實際調查顯示居民日均鹽攝入量達9.3克、食用油43.2克。因此,《綱要》提出要推行健康烹飪方式,大力開展“減油、減鹽、減糖”的烹飪方式,持續推廣鹽油糖適量化器具。據調查,定量化用具可降低油鹽用量15%~25%。同時倡導綠色低碳、飲食有節、吃動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全國反食物浪費監測體系。此外,《綱要》倡導健康消費,鼓勵“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吃動平衡、綠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通過建立全國反食物浪費監測與評價系統,推動減少食物浪費。
(五)加快構建食物與營養供給保障體系。伴隨著食物消費結構轉型和營養健康需求提升,《綱要》提出要順應食物與營養消費升級趨勢,加快構建營養型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從條件建設上,要將食品營養與健康相關知識納入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繼續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配套產業發展上,要深入拓展營養與健康公共服務。加大專業人才隊伍與服務體系建設力度,構建完善的營養師培訓、認證、繼續教育體系,推動營養師進校園、營養科普與膳食指導進社區、進醫院、進機構等行動。為應對老齡化社會,要鼓勵醫養結合和營養健康專業化服務,提高養老、托幼、殘疾人服務機構的營養指導水平。
(六)健全食物與營養可持續發展制度體系。制度建設是確保工作持續推動的重要基礎。《綱要》提出要推進健康食品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完善營養健康標準體系,制定更多的營養食品標準,確保食物研發、生產與流通環節的質量要求更加明確。通過構建營養食品標準體系、評價體系、認證體系、標簽標識體系、消費者認知監測等體系,提高營養信息的可靠性、識別性和消費者信任性,推動優質健康食品的推廣與普及。加強食物營養監測能力建設,完善營養健康基礎數據庫和預警體系,常態化監測居民飲食消費、營養健康狀況,服務于產業發展與公共衛生政策決策。此外強化食品安全治理,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對違規添加和農獸藥殘留食品行為持續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