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獸用抗生素氟苯尼考暴露導致斑馬魚產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線粒體功能障礙分子機制,為科學評估抗生素類新污染物的環境生態風險,精準制定防控修復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危險材料雜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氟苯尼考作為第三代酰胺醇類抗生素,具有廣譜、高效等特性,被廣泛用于畜禽及水產養殖,通過動物排泄、水體遷移等大量進入生態環境中。其在水環境中的殘留檢出頻率較高,濃度可達ug/L至mg/L水平,因此對環境水生生物具有潛在風險。
該研究以成年斑馬魚為模式生物,通過28天的長時間環境濃度暴露(0.05 mg/L和0.5 mg/L),整合脂質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及線粒體功能分析評價技術,系統解析了線粒體功能障礙如何驅動氟苯尼考引起斑馬魚非酒精性脂肪肝毒性的作用機制。
結果發現,氟苯尼考在斑馬魚肝臟中會產生殘留蓄積,擾亂肝臟能量代謝而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表現為有毒鞘脂積累、過量脂肪酸和酰基甘油產生、三羧酸循環中間體和核苷酸顯著改變等。進一步通過組織學觀察、線粒體超微結構成像及多組學數據關聯分析,揭示了氟苯尼考干擾能量代謝、破壞線粒體功能從而導致肝臟脂質異常積累的核心路徑。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相關項目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