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自編自導的晚會、一場自娛自樂的趣味運動會,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節儉卻不乏隆重的方式,迎接建所50周年。
50年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年產量僅100萬噸左右,每人每月不足3兩,嚴重影響了人民的身體健康。為了促進我國油料科技和生產發展,中央政府集中相關技術力量,于1960年在武漢成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50年來,在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肩負科技興油的使命,致力于推動我國油料產業發展、提高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書寫著光榮與夢想。
光榮之一:獲得國家大獎碩果累累
建所以來,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已培育油料品種131個,獲國家專利授權33項,研制國家和行業標準37項,100余項主持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其中18項主持成果獲國家級獎勵,在國內油料科研機構中高居榜首。近年來,油料所以為油料產業發展做貢獻為發展定位,為進一步提高科技支撐能力,積極以學科建設為中心,以人才和條件建設為支撐,以激活科技人員創造力為手段,以深化國際合作為催化劑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十五”以來,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創建了功能基因組、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評價等新興學科,并自籌資金設立所長基金,每年投入100多萬元支持新興學科發展。同時,按照調整、鞏固、提高的原則,強化充實遺傳育種、質量檢測、產品加工等優勢學科,整合扶持栽培、土肥、植保等學科,形成了以應用基礎研究為重點,向基礎研究和開發研究兩端延伸,上、中、下游緊密結合的學科結構。經過幾年的發展,新興學科競爭能力嶄露頭角,優勢學科在全國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傳統學科則走出發展低谷。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通過加強優秀人才引進和選派人才出國深造,使各個學科的人才團隊都得到了充實和提高。全所在職科技人員中現有3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7人獲中國農科院杰出崗位人才稱號,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68人,形成了年齡、專業、職稱結構合理的人才團隊。油菜遺傳改良創新團隊入選中國農科院首批13個優秀創新團隊。
為激發創新活力,中國農科院油料所一方面完善激勵機制,加大對論文、成果和科技開發的獎勵力度,按照“效益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對競爭性人才提供可比性待遇,在保證低收入群體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的前提下,使收入分配向業績突出者和關鍵崗位傾斜。另一方面,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實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對基礎學科主要根據發表論文的數量、影響因子、引用頻次等指標進行考核評價,對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則主要以成果數量、等級和產業覆蓋率為衡量標準。
為滿足科研發展需求,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積極打造國內領先的油料科研條件。2003年,油料所在武漢陽邏購置土地開始建設陽邏綜合試驗基地,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經過幾年的建設,一個占地1000多畝的現代化試驗基地拔地而起。與此同時,漢川轉基因安全評價基地、青海北繁基地、南方三熟制江西進賢基地先后投入使用。這四大試驗基地布局合理、功能各異、設施設備先進,加上武昌本部試驗基地,總面積近2300畝,使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的條件設施和試驗規模在全國同行中首屈一指。
2006年,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與著名的英國洛桑研究所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成立中英蕓苔屬植物研究中心。2008年,與加拿大國家植物生物技術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油菜功能基因組、品種資源和遺傳育種研究,使油料所在油菜基礎研究方面邁上國際舞臺,加快了科技創新步伐。
與創新能力建設相應的是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十五”以來,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共獲得各類科研成果170余項,50余項成果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其中,7項主持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涉及遺傳育種、質量檢測、產品加工、植物保護等研究領域,占同期全國油菜領域國家級成果獎勵的一半左右。在油菜抗菌核病與高油育種、油菜基因組測序、油菜品種資源、花生抗青枯病與抗黃曲霉育種、油料質量標準、轉基因安全平價、產品加工等眾多領域研究水平居于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
光榮之二:科技成果引領產業數次革命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成立以來,培育的系列優質高產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新品種和研制的配套生產技術,對推動我國油料生產發展功不可沒。尤其突出的是,在我國油菜生產的三次跨越中,油料所始終走在前列,發揮著引領和支撐作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育成甘油系列甘藍型油菜品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推動了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國油菜生產以甘藍型替代白菜型、由低產到中產的第一次跨越。其中,以獲國家科技獎勵的甘油3號、甘油5號最為突出。到1979年全國油菜單產比60年代初增長了103%、總產增長了226%、菜籽油占油料作物產油量的比例從18%上升到38%,在當時國際封鎖、孤立嚴重的情況下,為維護食用油的基本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
80年代,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育成了獲國家發明獎的高產抗菌核病廣適性油菜品種中油821,在全國累計推廣近2.3億畝,其中,90年代中期年均推廣面積達3000萬畝以上,覆蓋了當時全國30%以上的油菜面積,有力推動了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我國油菜生產由中產到高產的第二次跨越。同時,獲國家科技獎勵的油菜秋發高產栽培技術,以及花而不實防治、菌核病防控等生產技術的應用,也為我國油菜生產的第二次跨越做出了重要貢獻。到90年代末,全國油菜單產比70年代末增長了75%、總產增長了374%、菜籽油占油料作物產油量的比例從38%上升到52%。由于供給能力的不斷增加,1993年國家取消了自1954年以來長達40年的食用油限量供給制度,為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突出貢獻。
早在1978年,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雙低油菜育種,并組織全國同行開展協同攻關,培育出國內首批具有實用價值的雙低油菜品種中雙1號和中雙4號。這兩個品種在推廣應用的同時為全國同行提供了寶貴的雙低親本資源。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育成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中雙7號、中油雜2號、中雙9號等中雙、中油雜系列油菜新品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與該所研制并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雙低油菜速測技術和設備、優質油菜加工技術、優質油菜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等成果,共同推動了我國油菜生產從高產向優質高產的第三次跨越。到2009年,全國油菜優質化率達到90%以上,平均畝產達到125公斤,單產和總產比90年代末均增長了約25%,菜籽油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到57%,同時顯著提高了菜籽油品質,增加了優質飼料蛋白的供給能力,使油菜產業綜合效益大幅度提升。
據統計,近年來,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油菜品種及配套技術轉化率達到100%,常年應用面積4000萬畝左右,覆蓋全國油菜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累計創造經濟效益1000億元以上。
夢想:支撐油料產業新的跨越
近年來,我國油料產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增大。一方面,進口大豆、棕櫚油和油菜籽不斷擠占國內油料消費市場,國內油料產業發展受到嚴重沖擊,導致我國食用油供給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國內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我國傳統以手工為主的油料生產方式亟待改變。
面對新的挑戰,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提出并正在推動以高油、高產、高效為目標的油料生產的第4次跨越,即通過品種變革和技術改良,普及高含油量、高產、多抗、營養高效的油料新品種和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技術。其中在油菜方面,力爭用20年左右的努力,使單位面積產油量再提高70%,并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屆時,我國食用油供給對外依存度將有所降低,油菜產業國際競爭力將大大增強。
為此,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積極按照“做貢獻”的定位和“建立新機制、構建大平臺、實施大項目、建設大基地、培育大成果、支撐大產業”的目標,大力實施“自主創新、頂天立地、帥才培植、條件領先、優勢集成、基地帶動、和諧發展、走向國際”八大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和產業支撐能力。目前,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已在油菜基因組測序和重要性狀功能基因發掘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培育出集超高含油量、抗菌核病和適合機械化收獲于一體的雙低高產油菜新品種中雙11號以及一批高產穩產高油的夏油新品種,研制出了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等配套技術,拉開了我國油料生產第四次跨越的序幕。油料所正在加快這些成果的推廣應用,力爭在油料產業高油、高產、高效的變革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