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農業部組織全國17個省市(區)農業資源環保技術人員及相關科研教學單位專家、新聞界代表140多人,現場觀摩了位于吉林白城市科爾沁草原深處的刺萼龍葵綜合防控示范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張國良研究員代表項目組系統介紹了示范區建設背景、取得科研進展和技術推廣情況。
據悉,刺萼龍葵是起源于北美的外來惡性有毒雜草,自2009年以來,刺萼龍葵在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快速蔓延,在遼、吉、蒙、冀等省(市、區)112個縣(市、旗)發生危害,嚴重危害面積已達480萬畝,對當地農牧業生產和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在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的支持下,由環發所退化環境生態修復創新團隊牽頭,植保所農田雜草監測控制團隊以及環保所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創新團隊科研骨干為核心,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以及遼吉蒙冀地方農業環保部門等20多家科研、推廣部門技術力量,開展針對刺萼龍葵綜合防控技術協作攻關。
項目組從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不同層次開展系統研究,研究闡明了刺萼龍葵入侵機制及被入侵生態系統退化機理,應用恢復生態學、植物群落演替理論和方法,研究篩選出了紫花苜蓿、葦狀羊茅、羊草組合,沙打旺、冰草、羊草組合,冰草、紫羊茅、羊草等12種替代植物組合,氯氟吡氧乙酸、乳氟禾草靈等7種化學防除技術方法,并選擇在科爾沁草原刺萼龍葵典型危害區建立了綜合防控示范基地,經過3年多的示范,示范區刺萼龍葵土壤種子庫數量平均降低為100.5粒/平方米,與對照區11133粒/平方米相比下降99.10%;示范區刺萼龍葵種群密度平均降低為4.1株/平方米,與對照區93株/平方米相比種群密度降低95.59%,示范區平均牧草產量干重達到307公斤,與對照21.4公斤相比,平均每畝挽回牧草產量損失285.6公斤,直接經濟效益約427.5畝/元。
項目組通過技術集成,構建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刺萼龍葵綜合防控技術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可廣泛適用于退化草場、荒坡、荒灘、道路、溝渠、農田、林地等不同生境的刺萼龍葵綜合防控技術方案和行業技術標準,并以點帶面,為河北、山西、北京刺萼龍葵擴散廊道和控制性節點典型防治方案的設計提供科學依據。項目研究成果通過培訓、現場觀摩以及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鄉村大講堂等欄目進行了廣泛宣傳,推動了刺萼龍葵防控技術成果的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