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圍繞玉米淀粉加工副產物——玉米黃粉的高值化利用和功能肽產業化的技術難題,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谷物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歷經多年攻關,形成6項關鍵技術,用這種玉米“下腳料”制作出可食用指甲油、可食用保鮮膜、醒酒肽等系列產品,并開發成功純玉米粉主食、飲料、焙烤制品、玉米啤酒等全新營養食品。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谷物,也是我國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第一的糧食作物,為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兼用作物。據介紹 ,2017年我國淀粉產量2720萬噸,其中玉米淀粉產量為2595萬噸,而玉米除了含70%淀粉還含有25%的左右黃粉,后者作為淀粉加工副產物,此前主要用作飼料,產品附加值低。
實現玉米黃粉高值化利用,涉及高通量梯度洗脫定向分離玉米黃素和玉米醇溶蛋白技術、蛋白質改性技術、超高壓—酶解協同處理技術、自組裝凝膠成膜技術、風味掩蔽技術、雙級酶解調控技術等。該團隊玉米項目首席研究員王鋒解釋,其核心就是從玉米黃粉中耦合分離到玉米黃素和蛋白質,再把獲得的醇溶蛋白經過溫度、壓力和酶處理,改善其加工性能,制造出目標產品。制作出的可食用指甲油、可食用保鮮膜等,不溶于水和酒精,卻能溶于含水酒精,其表面質地結實、有光澤、抗磨損、抗油脂等,也能高度抗微生物侵襲。按此技術路線,未來可望開發出可食用口紅、可食用面膜等日化用品,改寫現有化妝品普遍含重金屬、甲醛等有害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