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育種界,流傳著這樣一個定律:一個人一輩子要是能培育出一個作物新品種,那就是事業成功的標志。農業育種周期長,風險大,條件艱苦,受自然條件影響大,許多科研人員辛勤奮斗一輩子,也許還出不了一個新品種。
金黎平,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一位普通的女研究員,用自己的努力成功打破了這個定律:她主持育成了17個中薯系列馬鈴薯新品種。更為可貴的是,她走出實驗室,走進貧困山區,千方百計推廣這些品種,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1987年,從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畢業的金黎平,被分配到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工作。“十一五”期間,金黎平的科研事業進入巔峰狀態,她不僅主持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撐課題“高產優質專用薯類及其他作物育種技術和新品種選育”和“馬鈴薯種質資源的發掘、保存和創新與新品種培育”課題,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資金項目“馬鈴薯旱作節水栽培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和948重大項目“馬鈴薯產業關鍵技術引進與示范推廣”,還先后參加完成了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課題、農業部有關課題和國際合作等項目。她還被聘為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組織協調全國馬鈴薯科研、推廣和生產共50多個單位的科研工作者,對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存在的技術問題,針對性地研發和集成示范產業技術,迅速將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高了我國馬鈴薯產業的整體水平。
“農業科研一定要到基層。不下農田,怎么搞馬鈴薯研究?”已經擔任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的金黎平經常這樣說。全國各地不同季節的育種基地、加上到全國各主產區基層考察和技術服務,她和同事們馬不停蹄地穿行于育種基地和全國產區之間,每年約有一半多的時間出差在外,風雨兼程成了家常便飯。
“土豆雖小,但價值不小。正如土豆離不開土壤一樣,農業科技工作者也離不開土壤。只有像土豆那樣扎根泥土、扎根基層、扎根農民,農業科技工作者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為社會結出豐碩的果實。”金黎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