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制定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十條”;加強重點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五年來,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生態環境逐步好轉,神州大地山清水秀,鄉野田疇綠意盎然。
走綠色發展之路,繪鄉村大美畫卷,要從哪些方面著力,一些突出問題如何解決,怎樣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統一?代表委員們既肯定五年來的成就,也圍繞著這些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科技創新:支撐綠色發展的核心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必須有科技的支撐。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說,尤其是糧食種植,需要品種的升級換代來實現綠色增產增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說,要選育更高效利用光溫水肥等資源的新品種,還要充分考慮到新品種的品質指標,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優質品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從當年的6000億斤達到今天的1.2萬億斤,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超過56%。“良種的增產作用是第一位。”3月5日,在兩會“部長通道”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化肥對糧食的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說糧食豐收是化肥“喂”出來的。
從“十三五”開始,農業部大力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效果明顯。為支撐該行動,國家啟動了重大科研專項,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張憲省說:“要繼續在新型肥料研究上下功夫,比如緩控施肥、生物肥料等。綠色發展對農藥的開發也提出了新要求,研究高效低毒新型農藥成為重要課題。此外,在農作物生長期間,什么時候用化肥,什么時候用農藥,怎么用最小的量解決問題、滿足作物需求,也需要持續研究。”
關于減肥增效科技成果的轉化體制,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連步建議,應充分發揮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發能力、肥料和農業裝備企業的產業化能力、技術推廣部門的示范推廣能力,讓產學研用緊密合作。還要促進肥料企業與農業裝備企業的融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建立起聯合推廣機制,形成耕作模式與肥料產品配套的統一體系。
治理創新: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然需求
“對于不同地區的鄉村,它們的綠色發展也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來做規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說,“東北地區如何綠色發展,城郊地區怎么辦,生態脆弱區走什么路,都要有所區別。不能因為某一個模式很好,就機械地推廣到所有地方。”
近年來,我國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各級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增加,各地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制訂方案、編制規劃、強化保障,取得了初步成效,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但仍然存在著重建設、輕管護,重設施、輕運行的情況。”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安順市市長陳訓華說,應對村一級公共運行機制進行穩定投入,在衛生保潔、綠化養護、設施維護等方面探索長效機制。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丁溝鎮丁西村黨支部副書記周善紅建議,除了中央財政增加投入外,還應引導并鼓勵各類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處置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探索垃圾的循環再利用機制,將垃圾變成資源,并形成產業化。
代表委員們針對土壤污染防治也提出了建議,要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進度,并依法制定出臺相關標準和配套措施,同時,應進一步厘清各級政府及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加快構建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體系。
產業創新:實現綠色富民的有機統一
“綠色是一個理念,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緊密結合的產業。”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說:“過去農業只是提供吃的就行了,現在農業的功能不斷拓展,在綠色富民上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潛力也非常大。”
以美麗鄉村激活美麗經濟,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不僅助推農村面貌提升,還可以助推農業產業提檔和農民收入提高。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黨總支書記孫國文建議,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只靠政府投入,需要社會資本參與,將美麗鄉村建設的責任一部分轉移給社會資本,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引進項目“占山圈地”的情況,實現項目與屬地村莊共同發展的目的。
“鄉村旅游不能一擁而上,要抓好特色、挖掘好資源。”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武義縣柳城畬族鎮青坑村委會主任俞學文說:“如果本地有周邊不具有的資源、景色,就可以搞鄉村旅游,還可以采用現有的規模化基地如茶園、果林等輔以季節性休閑旅游增加收入。”
像浙江這樣的發達地區,已基本告別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而許多貧困地區不能走、也沒有條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怒江州的特點是生態良好但脆弱敏感、資源富集但深度貧困。”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州長李文輝說,生態美是保障、百姓富是目標,深度貧困地區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主要工作是發展好綠色產業,把林下經濟、生態產業等做強做大,為脫貧致富提供持久綠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