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童紅寧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聯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破譯了國際關注近百年的水稻種質資源“復粒稻”形成的遺傳基礎,揭示了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調控水稻穗粒數的機制,為培育高產水稻新品種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路徑。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于《科學(Science)》。
復粒稻是一種具有多粒簇生特點的水稻種質資源,自20世紀30年代被世界各國陸續報道以來,因其獨特的表型引起眾多科學家的關注,并開展了大量研究,最終將控制簇生的CL位點定位在6號染色體一個較大區間內,但因一直未克隆到具體基因,復粒稻形成的遺傳機制始終是未解之謎。
對這一科學發現,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表示了高度贊賞。他認為,該研究發現組織特異性地抑制BR含量可以只增加穗粒數,而不影響粒重和品質,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兩者之間的負相關平衡關系,是一種極有潛力的分子設計策略。這個策略對于其他激素而言也具有參考意義,尤其是在植物體內具有動態轉運的激素如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