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IAED,CAAS)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4》和《2024全球食物政策報告》,聚焦面向2035年、2050年的中國食物供需適配方案和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競爭力等產業發展熱點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坊仡櫯c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走勢,繼續聚焦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基于國際貿易視角系統研判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競爭力。聚焦面向2035年、2050年的中國食物供需適配方案,多維度預測了未來中長期中國居民食物需求結構變動趨勢,探討了不同情景下中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方向與飼料糧貿易格局優化態勢。
《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農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稻谷和小麥產量小幅下降,玉米增產明顯,大豆油料擴種取得積極成效,大豆產量達到2084萬噸,糧食總產量達到1.39萬億斤。生豬進入去產能周期,豬肉產量達到5794萬噸,豬肉進口回歸非洲豬瘟疫情前正常水平,禽肉、禽蛋增幅明顯,水產品產量突破7000萬噸。
《報告》認為,2024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405萬億斤,大豆油料擴種持續發力,棉糖果生產穩中向好,畜產品和水產品供應穩定,生豬產能或窄幅調整,豬肉凈進口保持在150萬噸左右。
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是中國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蓄水池”?!秷蟾妗钒l現,當前居民膳食消費習慣和消費偏好正在經歷深刻變革,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追求更加便捷、健康與多樣化的食品,這將給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帶來重大機遇。
未來,應持續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區域布局,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向鄉村集聚,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龍頭企業共建農產品加工業創新平臺,加快健全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新動能,助力“鄉村再工業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報告》聚焦面向2035、2050年的中國食物供需適配方案,從可變收入彈性和理想膳食兩個維度科學研判未來中國食物需求結構,進而探討與之對應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重要農產品飼料糧進口格局優化方案與措施。
《報告》建議,未來中國居民應明顯提高乳制品、水產品等優質蛋白質和蔬果的消費比例,適度降低谷物、食用油和肉類的比例,力爭在攝入足夠能量的同時獲得更加全面均衡的營養,提升國民健康水平,持續做好居民食物需求變動監測,加快構建營養導向型的食物供給體系,適時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葉玉江表示,未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將持續關注探討中國農業產業發展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挑戰,定量評估模擬農業政策變化和外部沖擊對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影響,為研判未來農業產業發展趨勢、完善農業產業發展制度安排與宏觀調控提供重要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