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奶飼喂犢牛。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所供圖
初秋時節,黑龍江,世界公認的“黃金奶牛帶”“黃金玉米帶”“黑土帶”。在齊齊哈爾九三農墾鑫海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奶牛場,小牛犢安靜地吮吸著大奶罐里人工乳頭流出的酸化奶,509頭成年母牛身上都佩戴了實時監測奶牛體征、獲悉奶牛發情狀況的信息采集設備,泌乳期的奶牛輪流享受著自動毛刷的按摩,產奶時間一到就自動排隊走到擠奶器前擠奶,不同年齡的牛分欄居住,供休息的牛床可以自行發酵消化糞便尿液并保持干爽……這里“戒備森嚴”全封閉式管理,參觀者需要消毒后方可入內;在這里出生的小牛90%是雌性;牛們吃的飼料就來自于牛場外圍面積達2000畝的青貯玉米地。
在奶價低迷的今天,連新西蘭的牧場都在虧損,而鑫海卻做到了盈利。鑫海奶牛場不僅實現了現代化管理,而且其采用的8項核心技術全部來自于中國科研人員。作為中國農科院“奶牛提質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的核心示范場,鑫海奶牛場讓一直關心國產奶業發展的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困難中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心”。他認為,我國現有的奶牛養殖管理技術可以支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奶牛生產水平。
奶業振興要靠全國一盤棋
農業部畜牧業司奶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馬瑩在參觀了鑫海奶牛場后指出,我國奶業發展面臨著挑戰,雖然需求不斷增長,但賣奶難卻在加劇;奶業生產水平明顯提高,但競爭力還是不強;乳品質量安全已經明顯改善,但消費者信心不足。
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張軍民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奶牛單產低、飼料轉化率低;奶牛繁殖效率低,奶牛利用年限短;牛奶質量偏低,存在安全隱患;奶牛健康差,養殖環境問題凸顯等,制約著我國奶業的健康發展。
面對這些挑戰,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的13家科研院所、大學等,研究形成了奶牛提質增效技術模式3套,技術規范3~5套。這些集成技術將有針對性地應用到黑龍江省的奶牛規模養殖業中,并為我國奶牛產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陳萌山告訴記者,針對國內奶業發展的問題,有人認為是奶業整體的科技水平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而造成的。而他認為,技術支撐能力還不能適應當前奶業發展水平,是因為奶業科學技術的整合還很不夠,需要不同技術相互配合,要有整體解決問題的方案,才能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定好標準等等。
陳萌山提出,要創造一條龍式的奶業科研組織模式,創造一盤棋式的奶業發展方案,形成全國一體化。
而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孔憲臣表示,黑龍江在2013、2014年建了182個奶牛場,到2018年要建至700個奶牛場。“這樣的時刻,正好需要利用集成技術提高奶業競爭力,真正為民族發展盡一份力量,讓奶農致富,讓中國人和中國奶牛能更加強壯。”
照顧得好,牛奶才好
當記者慢慢接近鑫海奶牛場院子里散步的奶牛時,它們并沒有害怕地走開,而是轉過頭安靜地看著記者等參觀者。隨行的專家說,奶牛不怕人,說明平時確實受到了比較好的照顧,“奶牛是不會撒謊的”。
“我們把甲酸加到牛乳里,不僅延長了鮮牛乳的可食用時間,而且用人工奶罐實現群體飼養,讓犢牛自由采食,有活動空間,保障了犢牛健康,還節約了大量人工成本。”黑龍江省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曲永利告訴記者,犢牛早期培育關鍵技術為培育優良高產的奶牛奠定了基礎。
斷了奶的牛犢就要開始吃嚴格配比的全混合日糧(TMR)。中國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卜登攀說,他們在鑫海奶牛場采用全株青貯玉米配上干草、精飼料等制作TMR日糧,提高了飼料轉化率,飼料成本下降5.1%。而且,通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每畝增收320.6元,推動了“糧改飼”進行,實現種養雙盈。
除了吃得好不好,奶牛養殖過程中需要對付的最大隱患就是疾病的侵襲。李秀波是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她告訴記者,在奶牛常見病中,乳房炎的發病率最高、危害最大,普通奶牛場的乳房炎顯性發病率一般在20%~30%,最佳的治療方案是采用抗生素治療。他們研制成功的動物專用抗生素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特點,防治效果達到85%,能讓發病率降低8%,而價格只有國外同類型獸藥的一半不到。
此外,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步志高還帶領團隊研制出了一套奶牛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防控關鍵技術。布病是一種人畜共患性傳染病,奶牛是該菌最易感的動物之一,可導致不孕不育。該技術集成了布病的診斷與檢測、檢疫與隔離、淘汰與免疫、控制與凈化等綜合防控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經濟和公共衛生意義。
鑫海奶牛場場長王偉告訴記者,運用集成技術養牛,牛吃得好、住得好、病痛少,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生產出有營養的牛奶。
現代化管理手段已經上馬
早在20世紀80年代,荷蘭已開始建立數字化奶牛場,以色列在1984年研制出了首套牧場管理系統。隨著計算機互聯網通信技術、二維碼識讀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紅外感應技術、全球定位系統近場傳輸等技術的不斷升級與普及,牧業在我國也逐步進入物聯網時代。目前我國使用物聯網技術管理的牧場占總體的15%~20%,并逐年加速增長。
上海科湃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多年與牧場深入合作,了解牧場運營機制,從牧場管理者和實際操作者的角度出發,針對牧場管理的準點痛點,定制了一系列管控軟件。該公司市場總監徐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鑫海奶牛場正在應用他們提供的物聯網管理系統。針對牧場日常運作的整個流程,他們的產品打通了各個軟硬件接口,能對整個牧場管理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的各項業務流程,通過互聯網以及物聯網技術提供全閉環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鑫海奶牛場還示范應用了奶牛生產性能測定技術。通過對奶牛泌乳性能和乳成分測定,形成完整的奶牛生產性能記錄體系。牛場管理人員利用測定報告,能科學有效地對牛群加強管理,充分發揮牛群的生產潛力。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員王丹林告訴記者,他們采用農牧結合的奶牛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體系,應用菌床養殖技術、干濕分離技術提供墊床及有機肥料,降低糞污處理、種養殖業生產成本,有效解決奶牛的糞污出口問題。生產了優質的有機水稻,提高青貯粗飼料質量,解決奶牛優質飼料的入口問題,進而提升牛奶產量和品質,帶動周邊農戶形成綠色種養新模式。
可以想見,在不遠的未來,所有的牧場數據均能接入云端數據庫,利用這些數據,政府部門能根據市場行情和需求,對轄區的產業體系進行整體調控,避免資源浪費和財產損失;企業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調整飼料配方和飼養模式,以達到投入產出比最高的生產經營模式;從業人員能減輕勞動負擔降低勞動強度,一個人管理一個牧場也很快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