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發布《2020全球糧食政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文版。《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快速擴散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應對措施不禁令人擔憂食物不安全、營養不良和貧困問題的加劇。為了抵御類似沖擊,需要建立更有抗逆能力、更適應氣候變化、更健康的、具有包容性的食物系統。
《報告》認為,新冠病毒的傳播突顯出人類在全球沖擊面前的脆弱。促使食物系統更具包容性并不是解決這次或其他任何危機的靈丹妙藥,但它是增進人們抗逆能力的關鍵部分。危機時期也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轉型的機會,應當從現在起積極采取行動,使每個人,特別是最脆弱的人,能夠從危機的沖擊中恢復過來,并準備好以迎接未來。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Johan Swinnen認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和其帶來的經濟影響席卷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更多的人將陷入貧窮和食物危機。在一項新的情景分析中,如果不采取干預措施,到2020年底,全球將有超過1.4億人陷入極端貧困(以1.90美元的貧困線衡量),比目前水平增加20%。這反過來又會加劇食物危機。因此,全球健康危機可能導致重大的食物危機——除非采取措施大力提供經濟上的緊急救濟。
如果沒有如財政刺激和擴大社會安全網等社會和經濟的扶持措施,疫情對貧困人口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模型搭建的模擬情景中尚未考慮任何此類措施。)除了上述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會增加20%外,模擬表明,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和農村所受的沖擊將最為嚴重,貧困人口將增加23%,人數超過8000萬。南亞的貧困人數將增加15%,即4200萬人。
Johan Swinnen指出,為了預防全球貧困和饑餓人口大規模增加,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來應對。高收入國家和國際組織應努力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提供擴大衛生和社會保障項目所需的財政空間和進口能力,加強食物供應鏈,確保充足和負擔得起的食物供應。履行官方和商業債務減免的多重呼吁也會有所幫助。
但即便是采取了這些措施,可能也很難挽回局面。各國還應共同努力,保持貿易渠道暢通,避免當前世界面臨衛生和經濟災難時再造成不必要的食物價格危機。
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長樊勝根認為,新冠疫情對最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因為其直接影響他們最重要的、有時是唯一的生產性資產——勞動力,特別是體力勞動。封鎖和其他限制商業活動的防疫措施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將導致食物消費的減少和營養狀況的下降,尤其是對貧困人口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