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者參觀CCIA品牌襯衫
品牌是價值的體現,是科技和文化的集中體,科技與生產、紡織的集合又進一步推進科技的創新進步。未來更好地服務棉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把科技與生產和紡織打造成更優勢的聯合體,這就是國棉聯盟服務市場的目的。
5年前的2013年2月,李付廣走馬上任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簡稱中棉所)所長,他很快發現,棉花行業內的科研人員和生產企業這兩撥人“老死不相往來”。
5年后的2018年10月15日,依托中棉所成立的國家棉花產業聯盟(以下簡稱國棉聯盟)與上海永澳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澳公司)宣布聯手打造、培育CCIA品牌。
緊隨其后,10月17日,國棉聯盟和鄭州棉花交易市場CCIA棉花產銷對接會舉行。棉花生產基地、流通部門、終端用戶,通過國棉聯盟“訂單生產”模式連通起來,四方共同簽訂了《CCIA棉花產銷訂單合同》。
至此,中國優質棉花有了自己的品牌CCIA,國家棉花聯盟正式走向市場,也標志著我國棉花的國家品牌CCIA開始授權推廣。
推動一場品牌革命
CCIA究竟是一個什么品牌?
實際上,CCIA是國家棉花產業聯盟的英文縮寫,該聯盟成立于2016年11月28日。CCIA可以看作是中國自己的國棉品牌,CCIA棉花是利用CCIA種子在CCIA基地生產加工出來的高品質原棉,由此“CCIA紗線”“CCIA布匹”“CCIA服飾”全面走向中高端。
“目前,棉花全產業鏈的‘國家棉花產業聯盟’‘CCIA’商標我們都已經注冊。”李付廣介紹說。永澳公司是第一家獲得成人服裝類CCIA商標授權使用的公司。下一步,國棉聯盟還將把CCIA的商標授權給家紡、童裝、內衣、女性用品等商品使用。
對于一個新品牌而言,永澳公司無疑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永澳公司董事長王進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永澳公司作為CCIA品牌的委托推廣單位,與國內外諸多服裝品牌(如LV、PRADA、NIKE、LINING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具有對整個紡織服裝產業鏈(從紡織原料、紗線到面料和成衣)進行資源整合的優勢條件,擁有一批全產業鏈的高端客戶資源。他們通常做高端品牌訂單,為世界知名品牌如LV,或者是中東、沙特阿拉伯王室披巾、頭巾等品牌供貨。
“這些工廠生產工藝先進,產品品質可控,是知名品牌的穩定供貨商,同時他們又對高品質產品有著強烈需求。”王進華說,眾所周知,由于過去國棉品質差,自主品牌匱乏,美棉、澳棉沖擊國內市場,國內紡織企業在品牌客戶要求下往往被指定使用美棉、澳棉或者“良好棉花”等高端紗線。
中國盡管是棉花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但一直沒有成為棉花強國。
CCIA的出現,讓王進華等企業家們看到了希望。
河南省紡織企業家協會會長、河南永安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全法認為,這次品牌授權將是國家棉花產業聯盟發展一個新的里程碑,將推動棉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一場品牌革命。
一個打科技牌的品牌
“好棉花是種出來的。”作為國棉聯盟理事長,這是李付廣反復強調的一句話。
但是5年前,棉花的國內生產者、加工企業和紡織企業,幾乎沒人認同這句話。
作為國家級棉花科研機構的負責人,李付廣既是中國棉花學會理事長,也是棉花協會副會長。中國棉花學會屬于棉花科技口,每年組織600~700人規模的學會會議,參會的全是科技界專家,“一般只討論棉花科技界的事情”。而棉花協會的會議規模更大,與會者幾乎都是流通領域等產業鏈后端的從業者。
參加過幾次這些會議后,李付廣深刻感受到“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科技界專家和企業家互相不接觸,都在各自領域內忙活。
于是,受農業農村部所托,中棉所牽頭成立國棉聯盟時,全產業鏈的理念被提了出來。然而,起初報名的企業寥寥無幾。
直到張全法的出現,他力主國棉聯盟必須以中棉所為核心,以棉花科技為重要推手。在他的呼吁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國棉聯盟。
于是,國棉聯盟在名稱上摘掉了“科技”二字,但是卻將棉花科研工作者、生產者、加工企業和紡織企業緊緊聯系在一起。
聯盟成立第一年,困擾李付廣的問題是:中國自己的棉花品質到底行不行?
為此,國棉聯盟向加工企業、紡織企業等了解,他們心目中的中高端棉花應該是什么樣。
實際上,現在國內紡織企業普遍要求高端原棉用料,要達到美國、澳大利亞棉花具有的高度清潔、高度一致、加工損害最小的高端品質水平,即業界統稱的“雙29”“雙30”以上高端品質類型,也就是棉纖維長度和斷裂比強度都達到29或30以上。
而現有的“中641”和“中棉所96”作為CCIA首批高端品質品種,長度、強度、品質超過“雙30”,馬克隆值3.7~4.5,適合紡80英支、100英支以上的純棉高支紗,解決了產業核心——品種問題。
品牌是科技與文化結合體
既然我們的品種和國外品種媲美,為什么長年科研工作卻沒有改變我國棉花產業現狀?
這是擺在國棉聯盟面前的第二個難題。
于是,國棉聯盟在2016年實地考察“好棉花”澳棉、美棉的產地。
他們了解到澳大利亞僅有500萬畝棉田,但是統一管理、統一組織,僅種植兩個品種,一個主栽、一個備用,這與中國棉區種植品種繁多、多頭管理的現狀簡直完全相反。
要想提高中國棉花的國際競爭力,必須改變這一現狀。
兩年來,中棉所牽頭、聯合組織全國棉花產業鏈的208家企事業單位,要求會員單位以高品質棉花為抓手,按照需求方需要什么、生產方就生產什么、種子企業就提供什么、科研單位就研制什么的思路,布局全產業鏈,推動“技術方+生產方+需求方”有機協調運作。
李付廣曾在很多場合強調,國棉聯盟的總體目標是,力爭用5~10年,在中國建成500萬~1000萬畝、年產能60萬~120萬噸(相當于1~2個澳大利亞的棉花產量),達到澳棉水平的高端品質棉花生產基地,推動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我國棉花產業多年來存在的短板問題。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棉聯盟迅速行動起來。
去年以來,國棉聯盟先后建立了CCIA實驗區8個,落實實驗區面積近100萬畝,其中高端品質棉田50萬畝。促成生產中高端原棉10萬噸,其中部分高端原棉以每噸超市場價1000~1500元的價格被河南同舟棉花集團和雅戈爾公司收購。
2017年,國棉聯盟促成紡織與生產成員單位在CCIA框架下簽訂6份CCIA棉花產銷訂單合同,實現訂單面積40余萬畝,訂單產量5萬多噸,商品棉品質提高1~2級,訂單棉花加價1500元/噸,棉農可增收200元/畝。
除了篩選出“中641”和“中棉所96”作為CCIA首批高端品質品種,2018年以來,在各試驗區及不同生態區建設原種生產、雜交制種、核心試驗與示范展示田并試驗示范多個中高端棉花品種。
此外,起草并通過《CCIA棉花生產技術指南》和《CCIA棉花加工技術指南》,作為高端棉花生產的指南,指導高端品質棉花的綠色化、清潔化栽培,實行節肥節水,應用“柔性加工技術”以明顯減輕加工對長度、強度的損害。
隨著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國棉聯盟也加緊參照美棉和澳棉等棉花品牌,提出將“CCIA棉花”作為中國棉花國家品牌培育打造。今年上半年,與河南永安紡織公司等10多家大型或上市棉企簽訂協議,建設了10家“CCIA”品牌棉花品種、生產、加工、紡織、服裝、家紡等基地。
“品牌是價值的體現,是科技和文化的集中體,科技與生產、紡織的集合又進一步推進科技的創新進步”,按照李付廣的說法,在高品質棉花生產過程中不斷實現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節省灌溉水,推進生產可持續,以更好地服務棉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把科技與生產和紡織打造成更優勢的聯合體,這就是國棉聯盟服務市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