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夏天,“金沙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院”的學員程紀平為了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而努力學習。他本在金沙河面業集團(以下簡稱金沙河)上班,選擇加入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這個團隊,“原因是我看好職業農民是國家提倡、發展推進的政策,是一扇通往致富的大門”。
《中國科學報》記者到訪河北省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時,約有50名學員在其下屬的“金沙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院”學習。這所得到河北省農業廳掛牌認可的學院此前已經培養了30名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投工入股,每人管理200~500畝土地,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生產資料,賣糧所得利潤減去種植成本,五五分成。
實際上,辦學院培養職業農民,只是金沙河一二三產融合(或稱第六產業)模式中的一環。
8月18日,在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在金沙河召開“2017年糧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現場考察會”。與會專家探討了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新模式。
質量是產業融合的紐帶
我國小麥供應在數量上基本滿足需求,但結構性矛盾突出。2016年甚至出現了產量高、庫存高、進口量高,然而加工企業缺少優質原糧的尷尬現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波博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意味著,上游生產的小麥不能滿足下游加工的需要,尤其是小麥質量方面的需要。
對此,河南省糧食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尹成華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到,小麥品種的選育、品種(品系)的品質鑒定、品種審定和推廣依據的標準,與收購、貯存、運輸、加工、銷售的強筋、弱筋商品小麥執行標準不一致,是造成我國優質小麥市場商品收購量與推廣種植數量存在差異的一個主要原因。
尹成華說,小麥最低收購價不能體現出優質優價,挫傷了農民種植優質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優質小麥種植面積時多時少不穩定,企業要獲得優質小麥難度較大,增加了企業的采購成本和加工成本。
根據尹成華的調查,目前加工企業收購強筋小麥,針對不同品種加價幅度存在較大差異。發展優質小麥一定要根據加工企業實際需求,選擇高產、優質、多抗小麥品種以及適宜種植的區域,大面積種植,提高小麥的品質一致性。通過單收、單放,優質、優價,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為了解決上述矛盾,張波認為,小麥生產一定要著眼于整個產業鏈。
小麥產業鏈包括生產、收儲、加工、銷售等環節,目前有些環節已經有所融合,比如有些合作社既有土地流轉農戶、種植者,又有收儲者的性質。“但這遠遠不夠,國家要求是整個產業鏈的融合。”張波說。
在小麥產業鏈上游,比較偏重于小麥產量,而下游除了產量,還有對質量的需求。“更糟糕的是,兩方面對質量的需求還不一致。”張波強調。
而研究表明,小麥制品質量受小麥品種、環境,以及各環節工藝的影響。僅品種和環境因素而言,小麥產業鏈上游的現狀是,小麥品種數量繁多,僅年種植面積超過0.67萬公頃(10萬畝)的冬小麥品種就有300個;種植區域南至云南、北至黑龍江,非常遼闊,生態環境多樣。這就造成了所生產小麥質量的波動。
為此,加工所團隊常年堅持進行小麥籽粒質量調查研究,以明確主栽小麥品種質量和加工潛力,為加工企業組織原糧生產推薦品種,制定企業原糧質量標準。
而尹成華則建議,應結合現行小麥品種審定國家標準、優質小麥國家標準、期貨交割標準、企業收購參考指標和多年來小麥品質測報數據,以及我國小麥生產實際情況,對現行小麥標準中相關指標和數值進行適當調整。
他進一步建議,應當以加工需求為導向,調整育種方向。另一方面,鼓勵小麥收儲、主食加工企業到糧食主產區開展產銷銜接,建立優質專用小麥和專用粉供給基地,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小麥原料及加工產品的品質。
第六產業的金沙河故事
就在幾年前,金沙河的領導們還為是否收購質量不太好的小麥而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在公司食堂用不同品質的面粉制作包子饅頭面條等進行品嘗比較。但是在董事長魏海金的一再堅持下,所有金沙河人最終達成了一致,那就是收購環節嚴把質量關。
這一理念如今已經成為負責原糧采購的副總經理魏海京的基本原則。
根據中糧協對重點糧油企業專項調查,中國小麥粉加工50強企業排名中,金沙河排名第6位,中國掛面加工企業10強排名中,金沙河排名第1位。2016年,金沙河進一步將生產規模擴大,投資6億元開始建設5000噸制粉車間和2000噸掛面車間,在2017年陸續投產。
魏海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從源頭把控質量,金沙河決定深入第一產業。金沙河從自身生產實際出發,通過與農村黨支部合作,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于2012年成立“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經過5年的經驗積累,摸索出一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魏海京介紹,合作社由金沙河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管理指導,吸收農民投工入股,收益均分。到2017年,已初步形成“公司+土地流轉農戶+合作社+職業農民”的新模式。
通過以上整合和統一管理,穩定了小麥內在品質,適合企業使用,近2-3年每畝增產玉米110斤、小麥200斤,每畝降低200元管理成本,實現了由農民粗放管理方式到科學精細化管理,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受益的良好效果。“我們的種植方式得到了當地農戶和政府的認可。今年南和縣政府和企業達成意向,全縣大力推廣小麥優質高產一二三產融合示范區建設。近期就流轉土地1.5萬畝,并且對3-5年的合作社種植作了整體規劃。”魏海京說。
上述金沙河新型農民職業學校,就是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為流轉土地培養輸送合格的管理者。
在第二產業,也就是生產加工環節,金沙河與加工所密切合作,接受了科研團隊推薦的原糧生產品種,采納了推薦的采購區域,并在小麥籽粒入倉時采用麥粒質量自動分類技術,對不同質量的小麥進行分類儲存。企業與團隊共同制定企業原糧質量標準,用于指導質量控制。
“正是這些質量控制技術,造就了金沙河面條具有非常穩定的質量,企業的效益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張波說。
在第三產業方面,金沙河現有原糧儲備倉12座,倉容60萬噸,具有國內罕見的20萬噸立筒式原糧儲備倉。并且還有與中儲糧合作的16萬噸淺圓倉,二期4萬噸正在建設中。金沙河還創新農產品電子商務運行機制,運用先進的電子商務技術,開創網上銷售模式。2015年承接了南和縣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項目,在全縣8個鄉鎮216個行政村建立了村級服務站,為實現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提供方便,同時為帶動南和縣農村經濟提供便利。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劉銳博士指出,金沙河在一二三產融合方面的探索,使得糧食產業化經營農戶(指將土地流轉給企業,再到企業打工的農戶)比純種地農戶年收入高約4.3倍。2012-2014年企業納稅3759萬元,員工工資總額34020萬元,企業利潤17652萬元,國家、農民、企業收益比例為1:9:4.7。
魏海京透露,金沙河下一步將把規模經營、科學管理的產業模式復制到周邊縣市、合作社,企業與合作社開展訂單農業,在物流倉儲、資金、技術上提供支持,通過全產業鏈運作,讓二、三產收益反哺一產農業,真正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體現全產業鏈的穩定效益。
六位一體的淮濱模式
弱筋小麥籽粒軟、筋力弱、蛋白低、延伸性較好,是生產餅干、糕點等低筋系列產品及專用粉的優質原料。然而受遺傳因素、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影響,弱筋小麥只適合生長在中低緯度帶,我國弱筋小麥僅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及沿淮河地區規模種植,面積不足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10%,只能滿足弱筋小麥的年需求量的5%,因而主要依靠進口。
河南省淮濱縣由于其無可取代的區位優勢較適合生產優質弱筋小麥。劉銳通過調查發現,淮濱縣以打造“中國優質弱筋小麥第一縣”為目標,現已推廣種植弱筋小麥55萬畝,畝均單產達到400公斤,年產量突破20萬噸,農業產值突破4.9億元。揚麥15、揚麥13因產量高、品質優、抗病能力強,加工性能穩定等優點得到廣泛推廣,成為主栽品種。
劉銳向記者介紹,淮濱縣依托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優勢,在小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引導下,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以政府為引導,農戶(基地)為基礎,加工企業為龍頭,農業合作社為載體,科研單位為支持,現代化的物流電商平臺為依托,形成了“政府部門+農戶(基地)+農業合作社+加工企業+科研單位+物流電商平臺”六位一體的弱筋小麥產業化經營新模式,構建弱筋小麥-低筋面粉-烘焙食品及工業化主食精深加工產業鏈,把弱筋小麥生產、加工、銷售融為一體,延長產業鏈。
其中,在政府方面,2013-2014年淮濱縣財政整合多項惠民資金,統一采購優質弱筋小麥種子110萬公斤,集中支持弱筋小麥種植基地和整村推進村,實現弱筋小麥產業優質、專種。
目前,淮濱縣現已擁有規模以上低筋面粉加工企業8家(金豫南、麥得隆等),年加工面粉能力約41.8萬噸,面粉年銷售產值約11.3億元,有效延長和完善了弱筋小麥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
作為載體,截至2015年,淮濱縣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達到800多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家,省市級示范社30多家,帶動種植戶16000多家,促進弱筋小麥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淮濱縣還成立了省級弱筋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育種方面依托江蘇里下河農科所和信陽市農業科學院,面粉加工技術依托河南工業大學,食品研發技術依托江南大學,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拓展加工深度,致力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科技創新體系。
以現代物流電商平臺為依托,麥得隆集團的電子商務運營中心使淮濱縣產業集聚區諸多企業具備國際化銷售運營服務能力,有效與本地各行業生產商、物流運營商以及金融服務等電子商務上下游產業產生協同效應,使弱筋小麥發展更加標準化、信息化、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