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民在田間采摘油菜薹(資料圖)
6日,在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斑竹園村,一片片綠油油的硒油菜薹迎風而動,整個鄉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近年來,崔家壩鎮緊抓機遇,依托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的對口幫扶,大力發展“中雙11號”“硒滋圓2號”油菜種植。通過積極探索“科技+”“旅游+”“生態+”等產業發展模式,該鎮成功將“冬閑田”轉變為高產田,并將硒油菜薹從深山推向全國。
2024年,全鎮硒油菜薹種植面積已從50畝擴展到2200畝,銷售硒油菜薹2000余噸,銷售額800萬元,畝均收入由原先的3000元提升到8000元。特色產業強了,群眾荷包鼓了,鄉村面貌美了,一株株綠油油的油菜薹正在硒土地上譜寫著綠色樂章。
“冬閑田”變成高產田
2021年,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成為崔家壩鎮斑竹園村鄉村振興對口幫扶單位。為讓“冬閑田”變成高產田,增加村民收入,中油所王漢中院士團隊研發的“硒滋圓2號”,在斑竹園村示范推廣,該品種是“硒高效”蔬菜——雜交油菜薹新品種“硒滋圓1號”的升級品種。
面對村民的疑慮,幫扶工作隊迅速行動,組建了“科技小院”志愿服務隊,挨家挨戶做工作,在田間地頭手把手開展油菜種植、防蟲與采摘新技術培訓會累計20余場,有效提升了全村種植技術水平。
同時,全村89名黨員主動擔當,劃分為10個小組,定向幫扶這個村下轄的10個村民小組。他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干,抗旱育苗、發放肥料、托運菜苗,將種植農戶緊密團結在一起。
“我種了20畝油菜薹,經過測算,發現比種苞谷每畝多了4000元錢收入。”黨員向繼彪說,他率先流轉土地、學習技術、承包經營,讓村民先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
圖為村民開心地捧著剛采收的油菜薹(資料圖)
在黨員干部帶領下,種植戶徐萬美從原先的猶豫不決到主動種植10余畝油菜薹,還帶動所在賀家村組的徐萬柏、侯禮梅也參與進來。
在新淌坪組、石埡組、賀家村組,各組黨員小組組長帶頭發動沿村道線80余戶農戶,參與建設富硒“油菜長廊”。
通過一年多的發展經營,“冬閑田”一躍變成高產田。群眾夏種主糧冬種菜,作物復種率、土地產出率、收益率大幅提升,硒油菜薹種植面積從50畝擴展到2200畝,畝產達到 2400斤。
產銷一體,從藏在深山到走向全國
“這是第4茬采收的油菜薹,半個月賣了3000多塊。”1月20日,在斑竹園村的油菜薹種植基地,村民方尚華說。
富硒油菜薹屬于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莖葉,近年來,憑借著綠色、低熱量、低脂肪、高營養價值的特點,備受市場青睞。2023年3月,油菜薹“打飛的”出山,武漢、廣州、上海等城市市民嘗到了來自恩施的“春天味道”。
2024年10月20日,第九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展銷區內,一顆小小的油菜薹被評為最具發展潛力名優硒產品。硒博會期間,油菜薹系列產品成交額、訂單額達100萬元。
為拓寬銷路,該鎮主動與周邊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商對接,經過多方考察和洽談,最終引進恩施市浩宇翔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油菜的推廣和銷售。
“試種過程中我們全程跟進,對硒菜薹的品質、口感、產能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調研。”公司負責人王金介紹說,“硒滋圓2號”油菜薹45天成熟,畝產量高,可采摘3至4茬,成功填補了該公司精品蔬菜產品的空白。
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平臺,公司打通線上線下多個銷售渠道,除了“打飛的”,油菜薹還用冷鏈車運往武漢等地市場,同時通過抖音、拼多多、淘寶、微店等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目前,該鎮已經建成了以斑竹園村為核心示范產區的“硒油菜薹千畝基地”和“產銷一體化”平臺,將硒油菜薹延伸制作成酸菜、榨菜、干菜、下飯菜等特色產品,打通了上海、深圳、北京、杭州、香港等10余個大城市銷售渠道,銷售均價突破10元每斤,終端市場最高賣到64元一斤。
延長產業鏈 做活鄉村旅游
1月20日,由斑竹園村逸夫酒窖舉辦的鄉村歌手大賽如火如荼開展,前來觀看比賽、采摘油菜薹、吃刨湯的游客絡繹不絕。
春采菜薹,夏賞向陽花,秋嘗豐收,冬品民俗。隨著油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崔家壩鎮搶抓機遇,從人居環境著手,通過庭院建設,帶動鄉村治理、產業發展“同頻共振”,豐富農耕體驗、文化節會等業態與油菜花期形成互補,依托“花”的資源優勢,借勢打造和提升休閑旅游產業,助力油菜產業提質增效。
“每年8月,我們村都會舉辦向陽花節,攝影大賽、花海音樂節、彩虹聯誼跑等一系列活動讓夏日鄉村更加火熱。”斑竹園村黨支部書記聶傳華介紹說,該村四季鄉村游格局已初具雛形,每年可吸引游客3000余名,為群眾增收5000余元。
在產業融合方面,崔家壩鎮積極探索油菜薹全產業鏈發展,通過引進恩施市浩宇翔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負責油菜苔的推廣和銷售,將油菜苔產品銷往武漢、上海、廈門等地,甚至出口到國外市場。
該鎮還延長了油菜產業鏈,建設了菜籽油加工廠,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并增加了村集體收入。2024年,全鎮銷售硒油菜薹2000余噸,銷售額800萬元。其中,斑竹園村銷售700余噸,銷售額3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15萬元增加到40萬元。(趙盛迷、張祖芬、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