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玉米生產技術與市場需求存在很大矛盾。”近日,在廣西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學術交流暨50周年成果展示活動中,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世煌如此表示。作為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科研投入大幅增加,但許多成果卻不能在生產上應用,“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
過去20余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近1.5億畝,總產量以每年2.9%的速率增加,而產量增益卻在逐年下降。其中,1996~2005年幾乎停滯。20多年來,擴大面積對玉米增產的貢獻率超過70%,而提高單產的貢獻率不足30%。玉米產量增益率已由上世紀60年代的6.9%下降到2010年代的0.9%,平均每年只有35公斤/公頃,與美國154公斤/公頃和阿根廷244公斤/公頃差距甚遠。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張世煌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選育的玉米品種抗逆性差、不耐密植和不適應機械化作業,無法滿足增產需求。
“矮稈、早熟和耐密植,是美國玉米增產的成功經驗。”美國高產雜交種植株高度一般為 2.5米左右。在過去50年里,美國玉米帶的生產種植密度平均每年每公頃增加1000株,現在已經達到每畝5000株以上,畝產超過600公斤。我國北方的一些玉米品種植株高度超過3米,許多品種的種植密度每畝只有3000株。
而造成品種不適應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我國玉米育種沒有以市場為導向,過分強調雜種優勢,偏向于選育超高產品種,忽視了品種的抗逆性。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學術界把延長生育期作為育種目標與方向。這帶來的后果是品種在試驗田里表現增產,種到農民地里,既不增產,也不增加效益,難以被農民接受,制約了育種的創新努力。
張世煌認為,延長玉米品種生育期,容易導致產量虛高且品質很差。這是我國自選玉米品種難以與洋種子抗衡、不被農民接受的主要原因。近十幾年,我國選育的玉米品種有四五千個,生產種植的只有三四百個,而在推廣中站得住腳的只有二三十個。
他認為,推進我國玉米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是,通過科技創新,在提高單產和增加效益上挖掘潛力。通過“一機兩改一保障”,即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帶動品種改良和土壤改良,加強病蟲害防控,把產量增益恢復到每年100公斤/公頃以上。
增產的關鍵技術是,“一增四改”,即合理密植,改套種為直播、改早收為適當晚收、改粗放施肥為合理配方施肥、改手工作業為全程機械化作業。以此為方向,推進玉米生產技術進步。
“商業育種,是我國種子產業應對挑戰的戰略選擇。”張世煌說,我國玉米育種應沖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改變過去片面追求超級、強優勢、緊湊型、零缺陷、高稈大穗晚熟稀植育種目標的誤導,以市場為導向,選育抗逆性強、適應機械化種植、真正受農民歡迎的矮稈、早熟、耐密植和抗倒伏品種。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