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葉酸玉米受到消費者關注。李晨攝
在不久前舉行的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上,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營養型農業團隊的高葉酸玉米1萬畝的推廣許可權,被山東菏澤采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345萬元的價格拍得。這是營養型農產品的首次拍賣。
營養型農業的發展為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能,為建設健康中國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新路徑。近日,國家營養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成立,其宗旨是提高營養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營養型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對健康的挑戰
“‘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健康管理的關口要往前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顧問委員許智宏在國家營養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表示。
以前人們總是把醫療方面的資源投到治病上,現在更多的是加強防病。而很多疾病是由不良飲食習慣引起的,如慢性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營養不良和營養失衡。
營養不良主要有3種形式,包括營養過剩、營養不足和微量營養素缺乏。其中,微量營養素缺乏又稱為“隱性饑餓”,是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嚴重影響人口素質和經濟發展。
“‘隱性饑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慢性殺手。慢性病在中國已成為第一位死亡率原因,在城市和農村分別達到85.3%和79.2%。我國慢性病人群數量占到總人口數的1/3,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擔,這些基本上都與我們的食品結構有密切關系。”許智宏表示。
近幾年,國務院相繼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對保障國民營養安全進行了系統部署,明確提出要注重糧食和營養安全,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營養現在變成了共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顧問陳曉亞表示。
大眾對食物的需求已經從簡單的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健康。但長期以來,農業重產量輕質量,這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營養品質的提高。“基于這些背景,應大力提倡營養驅動型農業。”許智宏說。
病從口入,營養型農業就是一把解“鎖”的鑰匙。營養型農業以作物營養強化技術體系為核心,提高主糧作物、蔬菜作物和飼料作物中微量營養素和健康功能因子含量,使人們通過日常食用植物源或動物源產品后產生明顯的健康效應。
科技帶來改變
營養型農業始于作物分子育種,終于人群營養改善,既體現了農業發展的健康引領,又反映了實現健康的農業路徑。
在我國,從2004年開始,一支科研隊伍通過遺傳學、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營養組學、醫學健康和分子設計等不同領域的學科交叉與技術融合,培育各種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功能因子等對人體健康有益物質的新型農產品。
“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經過多年努力,已培育出20多個營養強化作物新品種,開發了多款營養型新產品,實現了全技術鏈創新、全價值鏈升級和全產業鏈融合,從食物源頭為城鄉居民的營養改善和健康保障提供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產品。”國家營養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農科院生物所副所長張春義介紹。
比如,上述拍賣的高葉酸玉米,其葉酸含量150~200μg/100g鮮籽粒,是普通玉米的3~4倍,以5-甲基四氫葉酸和5-甲酰四氫葉酸為主,易于人體吸收利用。除了鮮食玉米,還有玉米餅、玉米片、凍干玉米粒等。
中國人群中TT純合突變為29.8%,CT雜合突變48.6%,容易導致體內葉酸的缺乏。有了這樣的玉米,消費者通過日常飲食就可以改善人體營養狀況。高胡蘿卜素甘薯、高花青素甘薯也是如此。
整體產品研發的真正力量在實驗室,也在市場。“營養強化項目的成果給10萬畝土地帶來了盎然生機,使8500戶農戶收入提高,助力2500戶農戶脫貧。”山東菏澤采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海峰介紹,2018年該公司與中國農科院簽訂了《作物營養強化與人體健康科技產業示范園》項目合作協議,踐行營養強化項目。
作為國家營養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發起單位之一,山東種業集團已確立了初期50萬畝營養強化作物種植推廣基地,重點推廣高葉酸玉米、高鋅小麥等。
聯合起來 集聚發力
“營養型農業需要科學家、企業、政府、金融機構聯合起來共同參與,從育種、栽培到食品加工、營養評價(幾方面),通過跨部門、跨領域、跨學科的聯合協作,進行全產業鏈的創新、升級、融合。”許智宏說。
如果說營養型農業的科研進步需要多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那么它的產業發展同樣需要“政、產、學、研、商、服、用”各創新要素的集聚。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在聯盟成立大會上強調,國家營養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是推進聯盟“實體化”工作又一個新亮點,通過多學科、多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大攻關、大聯合、大協同,既構建了科技創新主體、行政管理主體、投資融資主體在共同創新創業過程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又構建了政產學商研市場運營模式和商業服務模式,從而有效地促進各種農業科技創新力量整體聚合發力。
梅旭榮還希望聯盟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產業問題和科學問題,構建共享協作平臺;成立專家智庫,進行戰略研究,為國家推動營養型農業發展提供支持。
張春義介紹,聯盟主要承擔任務包括:推動營養強化型產品在育種、種植、加工、檢測、評價等多個技術環節方面的規范化、標準化;推進聯盟成員間科技協同創新,加強營養型農業各產業鏈中科技創新團隊和企業的協同攻關,突破行業技術瓶頸;促進聯盟各成員單位的資源開放共享、優勢互補,推動不同行業和細分產業的聯盟會員之間的合作和發展,同時推動跨地區、跨國界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移合作,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的流動。
除了提升營養型農業的科技創新水平外,還要搭建成果轉化平臺,與專業機構聯合開展成果篩選、市場化評估、融資服務、成果推介等工作,促進營養型農業技術成果轉移的創新發展;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接,為政府重大決策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支撐,同時建立與各行業協會之間的緊密聯系,為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