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農科院示范推廣玉米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
[農民日報]18項技術落地 生產轉型升級
發布時間:2016-10-26
|來源: 《農民日報》2016年10月26日|作者:呂兵兵
秋收時節,中國農業科學院玉米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集成模式現場會在山東省武城縣召開。會上,武城志遠糧食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牛文忠告訴記者:“今年玉米價格更差了,也就7毛來錢。好在合作社這幾年在用中國農科院的綠色增產技術,化肥、農藥和人工都減下來了,產量則穩定在1400斤以上。這樣,農民不算地錢,一畝玉米還能掙個三四百元。”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黃長玲介紹,應用該套集成技術,可使玉米生產收到“三減一增”效果:畝減少化肥使用量10%、農藥使用量10%、人工1個左右,同時保證畝產在700到800公斤,據了解,武城應用該套技術的農戶,可節約成本120元/畝;在土壤肥力較好的地塊,每畝還可實現增產增效100元,即可增收220元。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坦言:玉米種植面積5.5億畝,是我國第一大農作物。面對玉米價格低谷,如何依靠科技進步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中國農科院試驗推廣該套技術,技術密度高,全程機械化,可使我國的玉米生產水平,逐漸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
1 科技研發 降低種植成本是關鍵
武城縣農業局局長張學豐說得實在:“玉米價格下滑,再讓農民靠增加投入奪高產,已經不切實際了。相反,如果能夠在實現高產穩產目標的前提下,降低生產成本,就更有推廣意義。”
“我們推廣這套技術,就是堅持兩個導向,一個是問題導向,一個是需求導向。”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說。
問題導向就是要抓住玉米產業發展的瓶頸。一是產量偏低,我國平均400公斤左右,而美國大概在700公斤;二是機械化程度偏低,發達國家基本百分之百,而我國只有56%;三是規模化程度低,目前還是以農戶分散生產為主;四是肥藥過度使用,我們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到3.6倍。
需求導向就是找準產業發展的目標。“產業的需求是要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農民的需求是增加種植收入。”袁龍江說,“因此,我們制定的目標就是綠色增產增效。而如何實現‘又綠色、又增產、又增效’?我們的手段就是技術集成。這也符合農業部提出的‘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增產增效并重、生產生態協調’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技術如何集成?中國農科院的做法是在兩個方向上努力。一是突破課題組障礙,圍繞共同的目標,將搞品種的、搞栽培的、搞機械的、搞土肥的等人才和資源整合到一起。二是突破單位障礙,各級科研院所、政府部門、農業部門以及新型經營主體等通力協作,合力攻關。
2 技術集成 實現“八配套、六融合、四結合”
黃長玲介紹,玉米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集成模式,是中國農科院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自2013年啟動以來,項目組以中國農科院及國內其他單位優良品種、栽培、植保、土肥、農機、信息等創新技術為主體,結合地方現有技術,進行了聯合集成攻關。
今年,圍繞實現“綠色增產增效”的目標,項目組在黃淮海玉米產區集成推廣的技術模式,可概括為“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綠色防控四結合”。“八配套”即優質包衣種子+科學播種+綠色防控+化控抗逆+適時晚收+收儲減損+全程機械化+全程信息化管理;“六融合”即搶時+測土配方肥+增施有機肥+深松免耕+多層施肥+等行密植播種;“四結合”即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今年,這八項配套技術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播種‘六融合’實現‘種肥同播’,二是防控‘四結合’實現‘綠色防控’。”黃長玲說,“我們的技術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前主要是‘高產’,今年源于玉米價格的下滑和化肥、農藥‘零增長’的要求,將重點轉向‘節本’和‘綠色’。”
陳萌山坦言:“在一個作物,在一塊地上18項技術同時落地,這個以前沒有。技術集成不夠,系統配套的推廣不夠,產業的競爭力就不夠。我們科研院所,就應該為農民提供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
3 示范推廣 “院地合作”實現“組團”推廣
武城縣委副書記、縣長張磊坦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單位,提供核心技術支撐;省地級農科院具體指導項目實施,與地方政府聯合組織合作社、種植大戶進行技術培訓和示范。這樣,發揮各自優勢,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目標提供保障。
“院地合作”實現了“組團推廣新技術”,而“科社合作”則“放大了帶動效應”。牛文忠理事長說:“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畝,建立了核心示范區,同時為社員提供托管服務,目前全托管面積是8000畝,半托管是15000畝。這幾年,農科院與合作社實行‘科社合作’,咱很快就實現了技術全覆蓋,還帶動了周邊幾萬畝土地也應用這套技術。”
德州市農科院院長賀洪軍介紹,為推進“院地合作”,德州市政府專門成立了院地合作辦公室,國家、山東和德州三級農科院,在農業部主導的國家農業創新聯盟的基礎上聯合開展工作,共同參與技術融合,更符合當地的生產實際,推廣和應用效果更好。
“以前,農業科技成果研發出來后,卻走不出象牙塔。有個統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50%。這次中國農科院的‘院地合作’與‘科社合作’推廣方式,在技術推廣上實現了組織一體化,實現了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廣和就地轉化,讓人感到振奮。”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褚瑞云說。
4 發展方向 讓籽粒機收玉米大面積推廣
陳萌山欣喜地告訴記者,通過推廣該項技術模式,武城項目示范區的30萬畝玉米示范田,畝產可達到667公斤,接近美國690公斤的世界先進水平。
在參觀現場地頭,黃長玲指著一片示范方告訴記者:“這片土地種植的是適宜機收籽粒的玉米新品種,大約十天后就會進行機械直接收獲籽粒的試驗。這也是我們這套技術今后新的突破方向。如果機械收獲籽粒能夠大面積推廣,玉米生產成本還將大幅下降,我國玉米生產的國際競爭力就上來了。”
今年,中國農科院還在武城試驗示范了三項綠色防控技術,包括植物免疫蛋白誘導劑防控技術、智能熱霧化噴藥技術和應用玉米生長調節劑,都能不同程度的降低玉米生產成本,有的還能增加產量。
“我們就是要瞄準世界玉米生產先進水平,全力提高玉米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發達國家均把農作物綠色高效生產作為提高國家農產品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對我國來說,就是要通過技術集成、協同攻關的方式,與機械化、智能化、標準化等現代農業元素深度融合,摸索出適合地方實際的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實現節本增效、可持續發展。”陳萌山說。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黃長玲介紹,應用該套集成技術,可使玉米生產收到“三減一增”效果:畝減少化肥使用量10%、農藥使用量10%、人工1個左右,同時保證畝產在700到800公斤,據了解,武城應用該套技術的農戶,可節約成本120元/畝;在土壤肥力較好的地塊,每畝還可實現增產增效100元,即可增收220元。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坦言:玉米種植面積5.5億畝,是我國第一大農作物。面對玉米價格低谷,如何依靠科技進步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中國農科院試驗推廣該套技術,技術密度高,全程機械化,可使我國的玉米生產水平,逐漸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
1 科技研發 降低種植成本是關鍵
武城縣農業局局長張學豐說得實在:“玉米價格下滑,再讓農民靠增加投入奪高產,已經不切實際了。相反,如果能夠在實現高產穩產目標的前提下,降低生產成本,就更有推廣意義。”
“我們推廣這套技術,就是堅持兩個導向,一個是問題導向,一個是需求導向。”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說。
問題導向就是要抓住玉米產業發展的瓶頸。一是產量偏低,我國平均400公斤左右,而美國大概在700公斤;二是機械化程度偏低,發達國家基本百分之百,而我國只有56%;三是規模化程度低,目前還是以農戶分散生產為主;四是肥藥過度使用,我們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到3.6倍。
需求導向就是找準產業發展的目標。“產業的需求是要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農民的需求是增加種植收入。”袁龍江說,“因此,我們制定的目標就是綠色增產增效。而如何實現‘又綠色、又增產、又增效’?我們的手段就是技術集成。這也符合農業部提出的‘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增產增效并重、生產生態協調’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技術如何集成?中國農科院的做法是在兩個方向上努力。一是突破課題組障礙,圍繞共同的目標,將搞品種的、搞栽培的、搞機械的、搞土肥的等人才和資源整合到一起。二是突破單位障礙,各級科研院所、政府部門、農業部門以及新型經營主體等通力協作,合力攻關。
2 技術集成 實現“八配套、六融合、四結合”
黃長玲介紹,玉米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集成模式,是中國農科院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自2013年啟動以來,項目組以中國農科院及國內其他單位優良品種、栽培、植保、土肥、農機、信息等創新技術為主體,結合地方現有技術,進行了聯合集成攻關。
今年,圍繞實現“綠色增產增效”的目標,項目組在黃淮海玉米產區集成推廣的技術模式,可概括為“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綠色防控四結合”。“八配套”即優質包衣種子+科學播種+綠色防控+化控抗逆+適時晚收+收儲減損+全程機械化+全程信息化管理;“六融合”即搶時+測土配方肥+增施有機肥+深松免耕+多層施肥+等行密植播種;“四結合”即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今年,這八項配套技術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播種‘六融合’實現‘種肥同播’,二是防控‘四結合’實現‘綠色防控’。”黃長玲說,“我們的技術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前主要是‘高產’,今年源于玉米價格的下滑和化肥、農藥‘零增長’的要求,將重點轉向‘節本’和‘綠色’。”
陳萌山坦言:“在一個作物,在一塊地上18項技術同時落地,這個以前沒有。技術集成不夠,系統配套的推廣不夠,產業的競爭力就不夠。我們科研院所,就應該為農民提供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
3 示范推廣 “院地合作”實現“組團”推廣
武城縣委副書記、縣長張磊坦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單位,提供核心技術支撐;省地級農科院具體指導項目實施,與地方政府聯合組織合作社、種植大戶進行技術培訓和示范。這樣,發揮各自優勢,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目標提供保障。
“院地合作”實現了“組團推廣新技術”,而“科社合作”則“放大了帶動效應”。牛文忠理事長說:“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畝,建立了核心示范區,同時為社員提供托管服務,目前全托管面積是8000畝,半托管是15000畝。這幾年,農科院與合作社實行‘科社合作’,咱很快就實現了技術全覆蓋,還帶動了周邊幾萬畝土地也應用這套技術。”
德州市農科院院長賀洪軍介紹,為推進“院地合作”,德州市政府專門成立了院地合作辦公室,國家、山東和德州三級農科院,在農業部主導的國家農業創新聯盟的基礎上聯合開展工作,共同參與技術融合,更符合當地的生產實際,推廣和應用效果更好。
“以前,農業科技成果研發出來后,卻走不出象牙塔。有個統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50%。這次中國農科院的‘院地合作’與‘科社合作’推廣方式,在技術推廣上實現了組織一體化,實現了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廣和就地轉化,讓人感到振奮。”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褚瑞云說。
4 發展方向 讓籽粒機收玉米大面積推廣
陳萌山欣喜地告訴記者,通過推廣該項技術模式,武城項目示范區的30萬畝玉米示范田,畝產可達到667公斤,接近美國690公斤的世界先進水平。
在參觀現場地頭,黃長玲指著一片示范方告訴記者:“這片土地種植的是適宜機收籽粒的玉米新品種,大約十天后就會進行機械直接收獲籽粒的試驗。這也是我們這套技術今后新的突破方向。如果機械收獲籽粒能夠大面積推廣,玉米生產成本還將大幅下降,我國玉米生產的國際競爭力就上來了。”
今年,中國農科院還在武城試驗示范了三項綠色防控技術,包括植物免疫蛋白誘導劑防控技術、智能熱霧化噴藥技術和應用玉米生長調節劑,都能不同程度的降低玉米生產成本,有的還能增加產量。
“我們就是要瞄準世界玉米生產先進水平,全力提高玉米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發達國家均把農作物綠色高效生產作為提高國家農產品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對我國來說,就是要通過技術集成、協同攻關的方式,與機械化、智能化、標準化等現代農業元素深度融合,摸索出適合地方實際的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實現節本增效、可持續發展。”陳萌山說。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